课程介绍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是高等中医教育全日制正规院校各专业本、专科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 该课程是在《内经》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一门中医学专业基础课,体现《内经》的基本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成为中医学的主干课程,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课程打好基础。 二、教学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
国家级本课程是中医学专业基础课。主要阐释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课程保持中医传统特色,体现现代研究成果,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人文社科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相融合,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为其它中医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对未来的临床、科研提供必要的手段和方法。
课程介绍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是高等中医教育全日制正规院校各专业本、专科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 该课程是在《内经》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一门中医学专业基础课,体现《内经》的基本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成为中医学的主干课程,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课程打好基础。 二、教学内容...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二)
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精气学说
阴阳概念、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一)
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
阴阳学说应用(二)、五行概念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的应用(一)
五行学说的应用(二)
精
气的概念、生成与运动
气的生理功能与气的分类
血
津液
神、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藏象与藏象学说概念、脏腑分类及特点
藏象学说形成及特点
五脏(心)
五脏(肺)
五脏(脾)
五脏(肝)
五脏(肾藏精)
五脏(肾主水主纳气、生理特性与外周组织关系)
六腑
三焦、奇恒之腑
五脏之间的关系(一)
五脏之间的关系(二)
六腑之间的关系、脏腑之间的关系(一)
脏腑之间的关系(二)、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经络概述、经络系统组成
十二经脉名称、走向规律、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表里关系、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一)
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二)
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三)
奇经八脉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体质的概念、特点与生理基础
影响体质的因素、体质的分类与应用
病因的概念、病因学说的沿革和特点
六淫的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风邪
风邪、寒邪、湿邪
湿邪、燥邪、火(热)邪
暑邪、疠气
七情内伤
饮食失宜、劳逸适度、痰饮
瘀血
发病概述、发病的基本原理(一)
发病的基本原理(二)影响发病的因素
基本病机
基本病机邪正盛衰
基本病机阴阳失调
基本病机阴阳失调(二)、精的失常
气的失常
血的失常、精气血关系失调
津液代谢失常
内生“五邪”
预防
治则概述、正治反治、治标治本
扶正祛邪、调整阴阳
调理精气血津液、三因制宜
978-7-80156-323-1
孙广仁
7-03-013568-7
张安玲
理论课
专业基础课/技术基础课
64.0
山东中医药大学
医学
中医学类
中医学
中医学 中药学 针灸推拿学 中西医临床医学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57160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