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
教师简介

王键(1956-),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安徽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出身新安王氏医学世家。长期致力于《黄帝内经》、新安医学及中医治则治法理论与实验研究。现任省部共建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安徽省中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细胞分子生物学(脑病)实验室、新安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同时作为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安徽省重中之重学科中医学学科、安徽省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以及安徽省高校新安医学研究创新团队带头人、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工程“新安医药研究与开发”创新团队带头人。199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5年被评为首届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专家并获银奖,1996年被遴选为安徽省高校首批学科带头人,1997年被确定为省首批跨世纪学科与技术带头人,1999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同年被聘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2009年被遴选为安徽省学科与技术带头人、安徽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现为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与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基础理论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理事、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家中医药教材建设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国家“973”计划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终审专家、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文化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外交流合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医药产学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科学院客座研究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药国际教育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安徽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委员、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委。《世界中医药》、《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国中医药学刊》、《中医文献杂志》等核心刊物编委。

王键教授从事中医药教学、科研、临床工作近30余年。早期致力于新安医学的系统整理和研究,近年则以新安医家治则治法作用机理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科研方向,重点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辨治规律及其新安医学有效方药的筛选与作用机制和新安医家化湿法运用的研究。在益气活血治法及其中药新药脑络欣通的系列研究中取得一系列成果。首次系统提出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病机学说,创建多因素复合制作气虚血瘀证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并初步建立客观化、定量化评价标准。已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初步阐明了脑缺血中神经细胞凋亡多元调节、脑缺血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规律及有效方药的干预机制,为提高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药临床疗效提供了理论与实验依据。其研究成果先后多次在国际传统医药大会进行报告,受到学术界较高评价。

主编“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中英文版系列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内经选读》、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等,副主编精编规划教材《内经选读》、精编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精编》、中西医结合专业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生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专论》、“十一五”规划教材《实验中医学》。主编《新安医学精华丛书》、《新安医家名著丛书》,参编《黄帝内经研究大成》等学术著作和教材共27部,发表论文50多篇。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973”计划项目子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项,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项,获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项,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安徽省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安徽省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1项,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1项,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作为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省A类重点学科中医学 、省B类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带头人,省首批博士后岗位学科、博士授予单位立项建设申报学科中医学学科带头人,在组织协调,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方面作出重大了贡献。相继领衔成立新安医学研究中心与新安文化馆,学校科研实验中心,省中药资源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细胞分子生物学(脑病)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及省部共建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学校与学科发展建立良好科研平台所领衔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教学团队成为国家教学团队,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成为国家精品课程。在他建议下开办新安医学特色班,专业培养新安医学人才。同时基于原有研究基础,整合资源与人才优势创建新安医学研究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 。该团队集聚了一支学科、专业、学历、年龄等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其中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名,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4名,安徽省教育厅、卫生厅学术与技术带头、拔尖人才10人,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6人,安徽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1人。开展系列的科学研究,集体攻关,集成创新。团队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学基础理论,拓展了中医临床诊疗技术与手段,支撑了学校的新安医学办学特色,带动了中医药学科发展,提高了学校学科建设整体水平。在三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科专病的成功申报和建设等各项工作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尤其在我校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申报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为基地建设提供良好研究基础,为安徽中医学院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安徽乃至于全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