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清华大学热能系
教师简介

    1964年生,男,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0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2013年)、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2009年)、《热工学》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2010年)、北京市教学名师(201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198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同年十月公派到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热能动力系攻读博士学位(Ph.D.)。1991年2月学成回国,在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做博士后,1993年起在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任教,1997年被破格提为教授,1998年至2000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工学院做访学研究。

    现任热能工程系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市CO2资源利用与减排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市“CO2资源利用与减排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主任,Editorial Advisory Board Member of 《Experimental Heat Transfer》, Editorial Advisory Board Menber of 《Heat Transfer-Asian Research》,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Frontiers in Energy》,《工程热物理学报》编委,《石油化工设备》第五届编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基金》期刊第六届编委会编委,国家863计划先进能源技术领域可再生能源技术主题专家,第六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能源与土木建筑水力学部委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传热传质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洋可再生能源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压力容器分会第四届换热器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学科教学委员会委员,兰州传热与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超声速冲压发动机技术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航空发动机和气动热力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地热能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国家创新调查制度咨询专家组成员。

    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微细多孔介质流动与换热、超临界压力流体对流换热、发汗冷却与气膜冷却、喷雾冷却、航天器高温表面热防护、纳米尺度热传递、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及干热岩热能/页岩气开发、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与制冷系统、高温太阳能热发电等。

    主持或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航天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意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重大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等。曾先后获得国家博士后基金(1991-1993)、国家教委“资助优秀年轻教师基金”(1994-199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996-1998)、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0年度)、教育部创新团队(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2013年)等人才计划或基金的资助。此外,承担中英、中俄、中意、中美、与日本三菱重工及壳牌公司等国际合作项目二十余项。

    发表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论文300篇,其中被SCI检索论文86篇,被SCI他人引用800余次,被EI检索论文175篇;发明专利24项(15项已授权);参编《热工手册》(2002,机械工业出版社)、《换热器》(第二版)(第八章第六章(微型换热器),2013年1月,中国石化出版社)、《中国电力百科全书》《火力发电卷》(第三版)《热工学基础分支》副主编(2014,中国火力出版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4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2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甲等)二等奖(1997年)、第八届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2005年)。所负责的《传热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和北京市精品课程。以培养毕业18名博士、24名硕士、9名博士后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