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肇勤,男,1955/11出生,医学博士,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医基础教学团队”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三级实验室)主任、实验中医学教研室主任。中共党员,全国模范教师、上海市教学名师、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华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分会全国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学分会主任委员。
一、主要学历和工作经历
1.主要学历
1975.9~1978.7 上海中医学院,本科生,毕业留校
1983.9~1986.7 上海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88.2~1990.7 上海中医学院,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1995.2~1996.8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访问学者
2000.1~2000.6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访问学者
2.工作经历
1978年上海中医学院毕业留校,任教师,从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此后先后建设并开设《实验中医学》、《中医学综合实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等系列实验中医学课程。
1978年起主要从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的临床与文献研究;1988年起在从事以上工作的同时,开始中医基础理论与中药药理实验研究,主要从事二仙汤的药理研究;1990年起筹建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后更名为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993年起,开始论证并着手证候与辨证论治基础研究,重点探索中医药防治原发性肝癌的作用机制至今。
二、教学工作
1.承担的教学工作
(1)本科生和研究生《实验中医学》、《中医学综合实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等课程教学。
(2)指导本科生探索性实验、创新性实验。
(3)主持包括“中医学综合实验”国家理科基地名牌课程建设资助等多项国家到地方的课程建设项目。
2.主编全国统编教材
(1)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实验中医学(第二版,2008)
(2)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第二版,2008)
(3)卫生部十一五全国研究生教材——中医药研究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2009)
3.高级人才培养
指导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50余人。
4.教学成果
主持并荣获国家和省部级教学成果有:
(1)“实验中医学”荣获国家精品课程(2005);
(2)“实验中医学”荣获上海市精品课程(2004);
(3)“实验中医学课程建设”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
(4)“实验中医学课程建设”荣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
三、科研工作
1.研究工作
长期从事证候和辨证论治基础研究,几年来主持的各级科研项目有:
(1)MTs在肝癌细胞应激反应中的作用及不同治法调节机制的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项目,81273641,2013-2016)
(2)若干中医治法下调基因沉默后肝癌细胞动力学基因表达谱分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0973703,2010-2012)
(3)采用RNAi检测若干与中医治法相关肝癌高表达新基因的作用(国家自然基金,30672574,2007-2009)
(2)子项目二“肝癌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基于动物表征与生物学指标特征组合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制备的关键技术研究,2009ZX09502-018,2010-2012)
(4)中医药有关肿瘤辨证论治机制的系统生物学研究(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基金项目,064307052,2006-2008)
(5)中药药性评价实验方法学的创建(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09ZZ127,2009-2011)
2.科研成果
(1)部级科研成果
1)参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与应用”荣获2012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申报单位)。
2)主持“大鼠/小鼠辨证论治实验方法学的创建”荣获中国实验动物科学技术奖三等奖(部级奖,2010);
3)主持“原发性肝癌中医药辨证论治的基础研究”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部级奖,2006);
4)主持 “实验小鼠四诊与辨证方法学的创建”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部级奖,2006);
5)第二负责人“二仙汤及其拆方对大鼠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调节作用的实验研”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
(2)主编并出版部分专著
1)大鼠/小鼠辨证论治实验方法学(第一版,科学出版社,2009)
2)上海市十一五重点图书——中医辨证论治学(第一版,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8)
3)辨证论治实验方法学——实验小鼠诊法与辨证(第一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发表的学术论文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其中SCI引用源杂志3篇。近年第一作者的论文有:
[1]方肇勤,梁超,任红艳. 肝癌常用治法复方抑制肝癌细胞恶性增殖的机制研究.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1):34-37.
[2]方肇勤,潘志强,卢文丽,等. 同病异证H22肿瘤小鼠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物质基础.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7):740-743.
[3]方肇勤,管冬元,潘志强,等. 中药药性实验检测方法的探索和建立.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1):53-55.
[4]方肇勤,潘志强,卢文丽,等.荷瘤小鼠常见证候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组织基因转录的特征.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0,16(1):33-37.
[5]方肇勤,张煜,管冬元,等. 中医学综合实验PBL教学调查报告.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24(1):13-16.
[6]方肇勤,潘志强,卢文丽,等. 大鼠/小鼠是证候研究的主要模式生物.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9,15(5):352-353.
[7]方肇勤,潘志强,卢文丽,等. 大鼠和小鼠辨证论治标准的建立和用途.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9,7(10):907-912.
[8]方肇勤,潘志强,卢文丽,等. 大鼠、小鼠辨证的思路与方法.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09,19(10):53-59.
[9]方肇勤,潘志强,卢文丽. 建立和发展中药药性评价平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8,14(8): 629-631.
[10]方肇勤,潘志强,卢文丽,等.大鼠/小鼠证候及辨证论治方法学的探索与发展.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22(4):12-16.
[11]方肇勤. 辨证论治研发的一些基本学术问题.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28(7):652-655.
(4)其它
1)所负责项目组在GenBank登录大鼠完整表达基因序列30条;
2)获得一项发明专利(专利号:ZL03116816.7)。
四、联系方式
Email:zqfang@sh163.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