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教师简介

广东东莞人,1938年4月生。全国政协第九届、第十届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总建筑师、高级建筑师。1961年本科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1961年至1965年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攻读研究生。 1965年至1967年在华南理工大学任教,1967年至1973年在湖北省建筑设计院工作,1973年至1983年在北京轻工业部设计院工作,1983年调入华南理工大学。1992年晋升为教授,1997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1993年1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被评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专家评议组成员、全国高等学校建筑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会员、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教育建筑学术委员会主任、广东省注册建筑师协会会长、广东省土建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建筑学会环境艺术学术委员会主任、广州市环境艺术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广州市建筑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国家大剧院专家组成员。
  2000年评为广东省劳动模范。2001年获国家首届梁思成建筑奖,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4年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05年度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何镜堂院士长期从事建筑及城市规划的教学与研究,提出了"两观"(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三性"(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建筑哲理和创造思想,体现在大量的建筑创作作品中。主持了100多项重大建筑工程设计项目,获国家、部、省级优秀设计奖40多项,其中国家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2项,一等奖13项、二等奖14项。其主要代表作包括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大都会广场、中国市长大厦、华南理工大学人文馆、鸦片战争海战馆、深圳科学馆、佛山电力大厦、浙江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及主楼、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重庆大学、江南大学、广州大学城、北京奥运羽毛球馆、北京奥运摔跤馆、9.18纪念馆等,近期在《建筑学报》发表一批学术论文,主要论文有《文化环境的延伸与再创造》、《超高层办公建筑可持续发展研究》、《鸦片战争海战馆创作构思》等。为国家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建筑研究生,目前正读博士、硕士生40多名。主要学术著作有《当代中国建筑师--何镜堂》等4部专著。
主持的教学研究项目
1.“建筑设计基础”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教育部,2007—2012;
2.当代大学校园集约发展的适应性策略研究,国家级,2008-2010;
3. “建筑设计基础”广东省精品课程负责人,广东省教育厅,2006
4. “建筑设计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第一主持人, 教育部, 2008;
5. “建筑学”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第一主持人,教育部, 2008
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1.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探讨,南方建筑,2012年 05期;
2.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教育发展历程回顾,南方建筑,2010年 08期;
3.   岭南建筑创作思想——60年回顾与展望,建筑学报,2009第10期;
4.   现代建筑创作理念、思维与素养,南方建筑,2008年 02期;
5.   科学人文主义情境的高等教育批判,高等建筑教育,2010年 05期
获得的教学表彰
1、“岭南建筑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 广东省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