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教师简介

    1965年7月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现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际地球物质物理化学性质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显微构造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任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专家组顾问组委员(1996-1999),现任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副总地质师。金振民教授在1986-2004年期间8次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Davis和Riverside分校地质系)构造物理实验室和明尼苏达大学地质和地球物理系高温高压实验室进修和国际科研合作。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讲授课程包括《岩石流变学》、《构造地质学》、《地球科学前沿》等。培养博士生20名、博士后4名。曾主持教学研究课题:国外地质类专业课程体系研究(国土资源部,1998-2001,第一负责),发表教学论文:明尼苏达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改革及启示(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3),合作出版:国外地质类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第二作者)。
    长期以来从事构造地质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对岩石流变学上地幔动力学和高温高压岩石变形实验进行了比较系统研究,并做出了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科学研究成果。发表论文82篇(1979-2003),与他人合作了著作3部;SCI论文18篇,EI论文6篇,24篇文章被SCI文章他人引用146次,46篇中文论文被他人引用106次。
    主要科学研究成果和领域有以下四方面: 
    1.在上地幔熔融动力学,超高压榴辉岩流变本构方程建立,中国东部地幔岩石超显微构造和橄榄石矿物流变学高温高压实验方面,取得了被国内外同行认可的成果。其中上地幔橄榄岩动态部分熔融研究成果刊登在“Nature”杂志(1994),并获该杂志封面,被“Science”和“Nature”等国际22种SCI杂志他人引用60次,使我国这领域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2.针对青藏高原巨厚地壳形成机制的重要科学问题,在我国开展地壳深熔作用高温高压实验研究,阐明了高喜马拉雅二云母花岗岩和下地壳麻粒岩成因。 
    3.开展地幔成矿学实验研究。从高温高压实验角度证实西藏罗布沙和东部地区阿尔卑斯橄榄岩型铬铁矿形成的上地幔部分熔融观点。 
    4.苏鲁—大别山超高岩石研究和中国大陆科学钻工作。与德国Kiel大学H.Kern教授合作开展苏鲁—大别地区深部构造和岩石物理性质。作为国际大陆科探计划项目(ICDP)顾问组专家委员,直接参与中国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项目的国际论证工作。与该项目首席科学家许志琴等领导的集体一道,通过多年共同努力,为该项目争取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委员会专家组批准和在我国实施成功,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10篇有代表性论文、著作和重要报告 :
    1.Z.M. Jin, H.W. Green II, Zhou Yi, Melt topology in partially molten peridotite during ductile deformation, Nature, 1994, 372, 164-167(获该期封面照片) 
    2.Z.M. Jin, J, Zhang, H.W.Green II, S-Jin, Eclogite rheology: Implications for subducted lithosphere, Geology, 2001, 29(8): 667-670 
    3.Z.M. Jin, Quan Bai, D.L. Kohlstedt, High-temperature creep of olivine crystals from four localities, 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 1994, 82:55-64 
    4.Z.M. Jin, H.W. Green, R.S. Borch, Microsturctures of olivine and stress in the upper mantle beneath Eastern China, Tectonophysics, 1989, 169:23-50 
    5.金振民,章军锋,H.W.Green,金淑燕,大洋深俯冲带流变性质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来自地幔岩高温高压实验的启示。中国科学,2002, 31(12): 969-977 
    6.金振民,H.W.Green, R.S. Borch, 金淑燕,幔源包体和中国东部现代弧后地热标志,中国科学(B辑),1993, 23(4): 410-416 
    7.金振民,金淑燕,高山,赵文霞,大别山超高压岩石形成深度局限于100-150km吗?—针状钛铬磁铁矿的发现及动力学意义的思考,科学通报,1998,43(7):767-771 
    8.金振民,Ji, S.C. 金淑燕,橄榄石晶格优选方位和上地幔地震波速各向异性,地球物理学报,1994,37(4):469-477 
    9.金振民,金淑燕,H.W.GreenⅡ,台湾海峡上地幔流变学状态及其构造意义,地质学报,1995,69(1):31-41 
    10.金振民,Quan Bai, D. L. Kohlstedt,铬铁矿预富集和上地幔部分熔融关系的实验研究,地质论评,1996,42(5):425-429。
    1989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1987年获湖北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曾获湖北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湖北省教学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