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儿童认知发展;双语和双言;中文字词加工;社会语言理解等。
陈俊教授近年来发表30余篇研究论文和报告,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全文转载。作为主要作者的《语言认知新论》2011年获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教育部)。其主持多项教育部、省级科研课题,如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编、参编多部本科生、研究生主干课程教材,如《普通心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现代心理学》、《心理学》等。并获得多项荣誉,如广东省优秀社科普及专家、华南师范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奖等。同时担任《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等心理学学术刊物审的稿人。
2007~2012本人主要科研成果目录(包括论文、专著、译著、统编教材等):
1. 苏玲,陈俊,梁晓燕,汉语音韵邻近效应的研究J.心理研究,2012,5(3):26-33
2. 陈俊,贺晓玲,张积家,动机冲突下2-4岁幼儿反事实思维理解的发展J.心理科学,2012,35(4):906-910
3. 刘海燕,陈俊,肖少北,材料类型和颜色典型性影响颜色-物体Stroop效应J.心理科学,2012 Vol. 35 (3): 619-623
4. 王悦,陈俊,张积家,方言和普通话的并用:双言心理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8):1243-1250
5. 陈俊,苏玲,张积家,双言舌尖现象的产生机制:来自粤语-普通话双言者的证据J.心理科学,2012
6. 潮汕话-普通话双言者的词汇年龄习得效应,(第一作者),心理学报,2011,8
7. 汉语语法性别编码倾向对中国法语初学者的影响研究,(第一作者),现代外语,2010,10
8. 拖延行为个体对人格特征词、拖延词的注意偏向,(第一作者),心理科学,2009,10
9. 认知视野下的莫扎特效应辨析,(第一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9,6
10. 言语语误的实验研究与理论模型,(第一作者),心理科学,2008,6
11. 结果的接近性与不同等级分界线对反事实思维的影响,(第一作者),心理科学,2008,9
12. 反事实思维两大理论:范例说和目标指向说,(第一作者),心理科学进展,2007,5
13. Stroop效应研究的新进展——理论、范式及影响因素,(第一作者),心理科学,2007,4
14.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预测因素,(第一作者),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8
15. 中文词汇化组合概念理解子概念意义通达的实验研究*,(第二作者),心理科学,2009,10
16. 文本加工中情境模型建构的五个维度,(第二作者),心理科学进展,2008, 3
17. 汉语称呼语概念结构的研究,(第二作者),语言文字应用,2007,5
18. Stroop效应在精神障碍研究中的论争,(第二作者),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5
19. 英美法系中心理学专家证人的研究,(第二作者),心理科学进展,2007,12
20. 教师管教言语行为语效的比较研究,(第一作者),心理科学, 2007, 30(6):1328-1331
21. 为什么会出现“舌尖现象”?——TOT现象发生机制之争,(第二作者),心理科学,2011.11
22. 澳门小学生阅读成绩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探讨——“父母受教育水平”和“父母鼓励”对小学生阅读成绩的影响,(第一作者),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1.11
23. 量值的表征机制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进展,(第二作者),心理研究,2011-11
24. 贫困大学生的逆境商与成就动机,(第二作者),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9
25. 《心理学》,(副主编),广东省语言音像电子出版社出版社,2009,9
26. 《高等教育心理学》,(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