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教师简介

不管今后如何,我都会为我曾经是一位教师,感到欣慰。(1993.10)

不管今后如何,我为我至今依然是一位教师,感到欣慰。(1996.2)

不管今后如何,我为我愿意永远是一位教师,感到欣慰。(2003.10)

                  ——赵伶俐国家精品课程同名教材《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本科版)一、二、三版卷首语

不管今后如何,我都会为我至今还在与教师们一起进步,感到欣慰。(2012.5

——赵伶俐国家精品课程“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本科新版、硕士教育版、综合教育版寄语)

 

基本情况:赵伶俐,文学学士、教育学硕士、普通心理学博士。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学策略、高校课程与教学、审美心理方向硕士导师;教育学博导、心理学博导、美学博导。国家精品课程“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课程负责人,曾宪梓教育基金全国高校优秀教师一等奖获得者,重庆市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重庆市名师。

人才培养与教师教育:除担当研究生培养任务外,致力于本科师范生教学,各级各类教师课堂教学通用执教行为技术与艺术研究与培训,跨学科综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TVS(视点结构教学)教学逻辑技术和以此为核心的执教行为理论和系统操作技术,建构了大综合课程理论与操作模式,以及审美化教学理论与方法等;学术研究与创新:有关学术研究为教学研究与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持:长期致力于科学与人文(审美)、理性与感性有机融合的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与教学实践,质化与量化方法的结合,建立了大学教学现状调查、高等教育质量指标体系与指数、教育质量监测信息系统、科学认知与审美认知比较研究等数据库;跨学科提出了学科“大美育”、“大综合”、“大教学”等概念并进行理论与操作系统建构,发表《高校交叉学科课程建构》(重庆大学学报,2006)、《如何评价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理工高教研究,2009)、《教学科学、教学技术、教学艺术三位一体》(西南大学学报,2008)、《科学意象、审美意象、艺术意象》(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审美逻辑与多值逻辑》(西南师范大学,2005)、《人格词汇分析的美学审视》(西南大学学报,2010)、《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主体效力比较——兼论大学生自我监控系统》(大学,2011)、《基于云计算的高等教育质量指标系统与监测》(载《质量与保障》,2011)、《以人才培养质量统摄教育质量》(人民教育,2012)等学术论文50多篇;《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视点结构教学技术原理》(上海百家出版社,2002)、《审美概念认知》(新华出版社,2004)、《人格与审美》(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等专著6部;主编《审美化教学原理与实践》(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文理艺大综合课程与教学设计》(中华书局,2006)等教材20余部。参加日本“中日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2000);美国“全球整合教育国家研讨会”(2004);德国“21届国际经验美学大会”(2010);在瑞典于默奥大学学术交流并做学术报告(2010);主持召开“科学、美学、创新跨学科研讨会”(2007),“21世纪科学与人文教育国际研讨会”(2010)“2012审美认知与美育国际(中加)学术沙龙”等,在国内国际平台上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宣讲通用教学原理技术和跨学科教育教学思想。

行政咨询与社会服务:为学校发展规划、教师教育等提供咨询报告;20092010年参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20102020)编制研讨,受教育部特邀到国家教育规划现场发言;设计的《国家教育质量测评与监管信息系统》,袁部长签转中央教科所(2011.2);主持研制《重庆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20102020)》专家版(2009),《重庆市高等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05)》(2010),《重庆市忠县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05)》(2010);接受市教委和国家教育部规划司特别委托,主持研制《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质量目标体系》(2009)、《高等教育质量指标体系》(2010)、《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指标体系》(2010)等。结合教育规划研制,在国家级贫困重庆市县忠斑竹村小建立了“统筹城乡教育自愿者工作室”,积极探索高端教育携手末端教育的有效模式,以带动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和内涵式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