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清华大学机械系
教师简介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  教授/博导 
学历:
1981-1986年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学士
1986-1988年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硕士
1993-1997年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金属工学科,博士
1988-1990年  清华大学材料系,助教
1990-1993年  清华大学材料系,讲师
1997-2000年  日本超高温材料研究所,研究员(Nedo Fellow)
2000-2008年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副教授
2008-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博导。
研究经历和成果:
1. 1988年到1992年参加电子部重点攻关项目「半导体器件外壳断裂机理和防止」的研究,该项目获电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 1993年到1997年从事垃圾焚烧炉余热发电热交换器腐蚀问题的研究,为了防止产生二恶英,需要提高垃圾焚烧炉的换热器工作温度,由此引起了严重的熔融盐腐蚀。首次应用电化学方法对垃圾焚烧灰的腐蚀问题进行研究,建立了垃圾焚烧灰熔融盐腐蚀的电化学模型,提出了用电化学方法进行耐蚀材料的筛选,并建立和完善了熔融盐腐蚀的电化学监测方法。
3. 1997年到1999年从事碳素/碳素复合材料的抗氧化涂层的研究。在碳素/碳素复合材料和SiC抗氧化层的过度层的形成机理方面提出了新的见解和新的过渡层形成方法。
4. 1999年到2000年从事Nb基合金的高温抗氧化性的研究,以离子工学的方法对Nb基合金基进行被覆,以提高Nb基合金的抗氧化能力。
5. 2000年到2010从事铜铟镓硒(CIGS)系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主要研究CIGS薄膜电池所涉及的各种薄膜的制备工艺和性能优化,对适合于大规模制备铜铟硒系列太阳能电池的预制膜硒化工艺路线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溅射制备的CuInGa预制合金薄膜硒化形成Cu(InxGa1-x)Se2吸收层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合成过程中的挥发相和短路相的形成规律;应用预制合金薄膜+硒化工艺路线,制备出了具有黄铜矿相的具有化学计量比的Cu(InxGa1-x)Se2相;研究铜铟镓硒化合物靶材溅射制备Cu(InxGa1-x)Se2吸收层的工艺路线,制备出铜铟镓硒化合物靶材并通过溅射工艺制备出了符合化学计量比的Cu(InxGa1-x)Se2吸收层。针对透明导电膜在薄膜太阳能电池方面的应用,开发了绒面氧化锌铝透明导电薄膜制备方法,制成了高绒度、高透过率的绒面氧化锌铝薄膜。
6. 2000年起从事细晶封接合金的研制工作,承担了国防科工委民口配套 “殷钢波导研制”项目,为国家重点工程提供配套材料,在国内首次制成合格的殷钢波导方管,通过教育部组织的鉴定。
7. 2004年开始微电子高密度封装的研究,参与基金委重大基金项目“高密度封装的应用基础研究”,研制高强无铅环保型焊料,低温型(Zn-Sn-Bi-In-P)系列低熔点无铅焊料具有熔点低、强度高、可靠性好的特点。 8. 参与组织“2009 电子封装技术与高密度集成技术国际会议 (ICEPT-HDP)”,任组委会共同主席。
教学工作:
主讲机械学院平台课《工程材料》、《工程材料基础》,该课程2005年评为国家级精品课。
主讲研究生课程《功能材料概论》。 
教材编写:
《新材料概论》副主编,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
参与编写《工程材料》第四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参与编写《工程材料》第五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
研究领域:
电子封装、纳米材料的研究:集成电路高密度封装工艺及材料研究;自驱动系统柔性封装工艺及材料研究;Sn-Zn-Bi-In-P系低温无铅焊料的研究和开发。大容量存储器件的封装问题,力学、热学过程模拟,可靠性研究。无铅焊料制备及工艺研究、焊点的力学、热学分析,焊点可靠性研究。
功能薄膜的研究:主要利用磁控溅射,电子束蒸发等方法,研究制备薄膜太阳能电池、光催化降解薄膜、透明导电薄膜等功能薄膜。
学会任职:
中国电子学会电子制造与封装技术分会,理事。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光电建筑应用分会,技术专家。 
论文:
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检索35篇,EI检索59篇,申请和获得发明专利1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