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
教师简介

刘  燕,女,博士,教授,1970年8月12日出生于内蒙古包头市,籍贯湖南湘乡。1988年考入东北工学院热能工程专业,1992年获工学学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1998年考取东北大学材料冶金学院硕士研究生,2000年获得工学硕士学位;2003年起师从赫冀成教授和日本名古屋大学佐野正道教授,在教育部电磁材料过程研究重点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气泡微细化过程的水模型实验研究。2008年至2012年在冶金工程专业完成博士后工作。2009年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新型喷气机械搅拌炉外铁水原位脱硫的基础研究”,2010年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氧气底吹造锍多金属捕集过程中的气泡行为的研究”,作为校内负责人承担国家863项目“新型阴极结构高效节能铝电解技术与装备开发”,作为子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科学基金项目“新型阴极结构电解槽铝电解基础理论研究”,作为校内负责人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特殊物性和组成稀土氧化物高效清洁制备技术”。2009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新型机械搅拌铁水炉外脱硫的基础研究 ”, 2009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校博士后基金“新型机械搅拌喷气精炼装置的气泡微细化及分散的研究”,并以主要参加者参加多项科研任务。,在以上项目中主要负责反应器设计及模型的物理数学模拟。近年来,基于界面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在相似原理的指导下,用物理模拟与数学模拟想结合的实验手段,采用接近工况的模拟体系,从图像分析、因次分析、气含率、气体停留时间、气泡上升速度、气泡利用率、体积传质系数、数值模拟等角度,系统地研究了反应器中气泡微细化和气液固三相反应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规律,针对喷气精炼过程的基本物理现象--气泡微细化问题(是金属熔体脱气、除杂的最基本的物理控制环节),采用水力模型和高速摄像等物理手段,从搅拌模式、喷气方式等角度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发现了气泡体积比表面积直径与雷诺数之间的线性关系;打孔浆可以延迟漩涡的形成时间;偏心搅拌可以显著提高气泡微细化和气泡分散程度;影响气泡直径的准数方程;提出了气泡利用率的理论公式等;提出了喷气机械搅拌原位炉外铁水脱硫、一种气泡微细化的新方法等6项国家发明专利;完成了《新型机械搅拌喷气精炼装置的气泡微细化及分散研究》博士论文;出版学术专著《气泡微细化及原位脱硫技术》(科学出版社),并列入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以第一作者在国际、国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检索5篇,EI检索12篇,在国际学术会议(ISIJ和TMS)发表论文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