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的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与学,使哲学专业本科学生对中国哲学历史有一个较系统、较完整、较清晰的了解和把握,从而为哲学专业学习打下中国哲学方面的基础。 (二)课程的性质与定位:本课程属于全日制大学本科哲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本课程以中国哲学从远古至近代的历史开展为主线,着重介绍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哲学家、重要哲学派别、重要哲学典籍和他们的哲学思想。用本课程前辈学者...
中国哲学史
国家级本课程讲授中国哲学从远古至近代的历史开展,介绍了数千年岁月中诸多的哲学家、哲学派别和哲学典籍,展示了中国哲学历史的基本线索、丰富内涵和智慧启迪,使学习者能够真切感触到中国哲学的生命之流和古今之变,对中国哲学历史有一个较系统、较完整、较清晰的了解和把握。
(一)课程的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与学,使哲学专业本科学生对中国哲学历史有一个较系统、较完整、较清晰的了解和把握,从而为哲学专业学习打下中国哲学方面的基础。 (二)课程的性质与定位:本课程属于全日制大学本科哲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本课程以中国哲学从远古至近代的历史开展为主线,着重介绍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哲学家、重要哲学派别、重要哲学典籍和他们的哲学思想。用本课程前辈学者...
哲学与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的特点
中国哲学史的研究
中国哲学史的分期
宗教观念的产生与演变
箕子与五行思想的发生
《易经》与阴阳思想的发生
五行思想与阴阳思想的发展
历史意识的发生与人的初步觉醒
百家争鸣的开展
孔子的哲学思想
墨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的哲学思想
百家争鸣的基本格局
孟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
名辩思潮的哲学思想
荀子的哲学思想
韩非的哲学思想
《易传》的哲学思想
秦汉之际的哲学思潮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
王充的哲学思想
魏晋玄学的兴起
王弼的哲学思想
嵇康的哲学思想
裴頠的哲学思想
郭象的哲学思想
佛教在印度的兴起
佛教在中国的初期传播
僧肇的哲学思想
慧远的神不灭论与范缜的神灭论
隋唐时期佛教哲学的开展
禅宗的哲学思想
儒家哲学的复兴
韩愈的哲学思想
柳宗元的哲学思想
刘禹锡的哲学思想
道学的兴起及其特点
道学的开启者——周敦颐
邵雍的象数哲学
王安石的新学思想
张载其人其学
气论:“太虚即气”与“一物两体”
性论:“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
知论:“见闻之知”与“德性所知”
人在宇宙中的位置
程颢、程颐的哲学思想
朱熹的哲学思想
陆九渊的哲学思想
王守仁的哲学思想
泰州学派
陈亮的哲学思想
叶适的哲学思想
刘宗周其人其学
对宋明道学的总结
本体论与修养论
政治哲学思想
早期启蒙思潮的兴起与演变
早期启蒙哲学的特点
异端思想家——李贽
黄宗羲其人其书
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
对未来社会改革的构想
《明夷待访录》的历史影响
明清之际的自然科学
方以智其人其书
“火—气”一元论
“质测即藏通几”
王夫之的人生、著述与精神
“太虚一实”的本体论
“絪缊化生”的辩证法
“理势相成”的历史观
“能必副所”的认识论
王夫之的历史影响
颜元重“习行”的求实思想
戴震重“心知”的理性精神
近代中国哲学的背景
近代中国哲学的特点
近代中国哲学的问题
龚自珍、魏源的哲学思想
洪秀全、洪仁玕的哲学思想
王韬的哲学思想
郑观应的哲学思想
康有为的哲学思想
谭嗣同的哲学思想
严复的哲学思想
辛亥革命前十年的政治哲学思潮
章太炎的哲学思想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新文化运动中的哲学论争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
冯友兰的“新理学”
金岳霖的“道论”
7-01-004362-0
冯达文、郭齐勇
978-7-100-08627-1
冯友兰
7-5004-1615-6
张岱年
7-5617-1637-0
冯契
7-04-018330-7
郭齐勇
978-7-01-010841-4
《中国哲学史》编写组
理论课
专业基础课/技术基础课
108.0
武汉大学
哲学
哲学类
哲学
申报资源共享课
90796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