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 信息化社会对人们的自主学习和研究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一体化和学科综合化对人们的跨文化交流、跨学科理解和多方合作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求更好地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我们对大学一年级新生创设了“双语物理导论”课程。 “双语物理导论”课程。课程自2000年春季创建至2008年2月已开设了八年共十四轮。课程开始为选修课,2003年...
双语物理导论
国家级国家双语示范课程。以两个“及早”为理念的研究型、互动型双语课程,充分体现“自主、讨论、研究和合作”四要素。课程在建设中取得的成果,曾被《Science》杂志专题报导,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课程所提供的教学指导、案例、试题、学生作品、视频等构成丰富的资源共享素材。
课程简介 信息化社会对人们的自主学习和研究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一体化和学科综合化对人们的跨文化交流、跨学科理解和多方合作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求更好地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我们对大学一年级新生创设了“双语物理导论”课程。 “双语物理导论”课程。课程自2000年春季创建至2008年2月已开设了八年共十四轮。课程开始为选修课,2003年...
矢量的运算(Calculation of Vector)
参考系、相对运动、质心Reference frame, Relative motion, Center of mass
动量(Momentum)、动量定理(Theorem of Momentum)、动量守恒(Conservation of Linear Momentum)
研讨单元:动能(Kinetic energy)势能(Potential Energy)机械能守恒(Conservation of Mechanical Energy)
转动(Rotational Motion)、角量(Angular Quantities) 研讨(Discussion)
角动量(Angular Momentum)、角动量守恒(Conservation of Angular Momentum) 研讨( Discussion)
简谐运动(Simple Harmonic Motion)、谐振动的合成(Superposition of Simple Harmonic Motions)
波(Wave)、波函数(Wave Function)、相干波的合成(Superposition of Two Coherent Waves)
研讨单元:干涉(Interference)、驻波(Standing Waves)、相移(Phase Shift) 研讨 (Discussion)
杨氏实验(Young’s Experiment)、光程差(Optical Path Difference)、光的干涉(Interference of Light)
单缝衍射(Diffraction by a Single Slit)、光栅(Grating)、光栅常数(Grating Constant) 研讨(Discussion)
偏振光(Polarization of Light)、部分偏振光(Partially Polarized Light)、起偏(Polarizer)、检偏(Analyzer)
光学研讨:偏振光的应用(Discussion on Light,Voting Machine Section:The Application of Polarized Light)
电场强度(Intensity of Electric Field)、电通量(Flux)、高斯定理(Gauss’ Law)
磁场强度(Intensity of Magnetic Field)、磁通量(Magnetic Flux)、洛伦兹力(Lorentz Force)
研讨环节: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Faraday’s Law of Induction)、自感(Self Induction) 研讨(Discussion)
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假设(Two Postulates)、长度收缩和时间延缓(Length Contraction and Time Dilation)
研讨单元:相对性质量(Relativistic Mass),质能关系(Mass and Energy)
研讨单元一: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
研讨单元二:势阱(Potential Well)、势垒(Potential Barrier)
研讨单元一:激光和半导体(Laser and Semiconductor)
研讨单元二:辐射(Radiation)、核反应(Nuclear Reaction)
学生研究报告(I)(5 min/Final Presentation I)
学生研究报告(II)(5 min/Final Presentation II)
978-7-5641-2425-0
恽瑛
978-7-5641-1283-7
恽瑛
理论课
公共基础课
48.0
东南大学
理学
物理学类
物理学
理工科大学一年级学生
313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