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西林,男,1955年生,1984年12月在同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在加拿大和香港进修和合作研究2年。已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首届青年教师奖(1988年)、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995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0年)。主持完成了80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重要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研究项目。主编技术标准5本,参编5本。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第1、第2),省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共4项、二等奖9项,获专利17项。发表论著300多篇(部),被同行正面引用6600多次,其中单篇著作被他引1611次,单篇论文被他引127次。已培养毕业博士生和硕士生110多名(2011.12)。
吕西林长期从事高层及复杂体系高层建筑抗震、消能减震和隔震研究及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研究,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在国际上也有较大影响,担任国际实验结构工程学会副主席及秘书长、SCI收录国际学术杂志《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all and Special Buildings》主编、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Fellow及技术委员会委员、多本SCI收录杂志编委等。2007年获得了由中国地震局、科技部、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五部委授予的“全国地震科技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由于在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的突出表现,2008年9月分别被评为中国科协“抗震救灾先进个人”、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抗震救灾先进个人”。2010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代表性成果之一:高层及复杂体系高层建筑抗震、消能减震和隔震研究,经专家鉴定和水平检索,总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组合隔震支座和消能减震新体系的应用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获2005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代表性成果之二:新型组合剪力墙及筒体结构抗震理论与技术,专家组鉴定评价为:该成果“属国内外首创,总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获2005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代表性成果之三: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标准的基础研究,多项成果分别获得了建设部华夏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