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博导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教师简介

龚一鸣,男,湖北武汉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教学名师、师德标兵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三育人标兵和研究生的良师益友。地史古生物学国家教学团队带头人,《地史学》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全国地层委员会泥盆纪分会委员,《地层学杂志》、《古地理学报》、《地质科技情报》和《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编委。先后主持国家级科研和教学研究项目多项。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168篇,其中35篇被SCI收录。出版学术专著4部,主、参编教材10部,主讲《地史学》和《沉积地质学》等课程。曾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 2013), 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4),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3)和IET(国际工程与技术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研究奖(1994)以及第29届国际地质大会(日本,1992)沉积盆地会场“杰出的重要论文”等殊。主要学术成就:

 (1) 首次揭示出遗迹化石与拓扑的必然成因联系及遗迹化石拓扑特征的地质一生物学意义,开创了遗迹学和拓扑学研究的新领域—拓扑遗迹分析;有关拓扑遗迹分析的工作得到《Lethaia/国际地层古生物学报》审稿人的高度评价:“文章提出了许多非常令人感兴趣的美妙思想,•••,在以前许多有关遗迹化石的分类方案中没有一种方案象本文阐述得如此的深刻和富有创见”。在二叠纪以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为寄主地层的Zoophycos深色蹼层、浅色蹼层中首次发现不同类型的微生物集群(Gong et al., 2007, 2008), 该成果(Geological Magazine, 2008, 145(1):95-103),被《Nature China》选为“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的突出科学研究成果”(http://;2008-01-16),并发表专题评述。

(2) 运用轨道旋回地层学的理论方法,在华南晚泥盆世弗拉阶-法门阶(F-F)之交建立十万年级-万年级高分辨率年代地层格架,提出赤潮-菌藻生物繁荣与晚泥盆世大绝灭的成因联系;关于晚泥盆世轨道旋回地层的工作被Racki G., Wignall P.在其联名评述文章中评价为“包含许多令人感兴趣的成果,它对查明晚泥盆世F/F之交生物集群灭绝的可能成因机理具有重大意义”(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004, 205: 169-170)。

(3) 从流态圈的角度和圈层耦合的高度,与同行一道对我国天山-准噶尔、秦岭和三江海西-印支造山带的地层、沉积、古地理、古气候和古海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总结,发展和丰富了造山带沉积地球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有关沉积作用与板块构造关系的论文,被第29届国际地质大会综合出版物《General Proceedings, 1993, p.45》评价为“杰出的重要论文”,并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