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国,男,1963年1月生,山东寿光人,汉族。1991年7月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为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医文献研究所所长,信息管理学院院长。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级重点学科、山东省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文献学”、“中医文化学”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中医学术流派研究室”主任,山东省扁鹊文化研究中心、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基地“中医药文献与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2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3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现任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副主任委员,兼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学术流派重点研究室主任。
自1987年参加工作以来,始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长期为本科学生开课,尤其是《中医文献学》等专业基础课,深受学生欢迎。由其主讲的《中医文献学概论》入选省级精品课程,《中医文献学》2009年入选国家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课程,由其带领的《中医文献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山东省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个人2011年被评为山东省教学名师。主编多部教材,《中外医学史》入选“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的《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研究》,填补了我国中医药教育历史研究的空白,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于2011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教改项目10余项,其中《中医药古代文献信息数字化理论与应用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近代科学思想对中医研究方法和思路的影响及反思》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古代科技文献信息构建的理念与方法研究”获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基于信息构建(IA)的古代科技文献数字化关键问题研究”获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
长期致力于中药药性理论、中医学术流派、中医经典理论诠释的研究,提出了基于中药四性的“性-效-物质三元论假说”,并建立了中药药性表征方法;首次全面勾勒出当代中医学术流派的概貌,建立了当代中医学术流派评价体系;以文献研究为基础,建立起基于发生学的系统脏腑理论框架。主持制定了国家第一部中医古籍整理标准——《中医古籍整理规范》,对中医古籍整理起到高层次引导作用。
近年来主持国家973项目“中药药性理论相关基础问题研究”(2007CB512600),国家公共卫生资金重大专项“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课题“基于发生学的系统脏腑理论构建问题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课题“中医学术流派研究”(2006ZX09)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自2001年以来,共指导培养硕士研究生10名,博士研究生17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