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
教师简介

高秉江:男, 1963年6月生,湖北宜昌人,吉林大学硕士,武汉大学博士,美国天主教大学访问学者。华中科技大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理事,湖北省哲学学会理事。从事西方哲的研究和教学,主要结合柏拉图、笛卡尔与康德研究胡塞尔现象学,及宗教现象学。
教学及课程:给研究生及本科生开课有:“柏拉图哲学研究”,“笛卡尔哲学研究”,“康德哲学研究”,“古希腊哲学史”,“近代哲学”,“胡塞尔小观念及观念I研究”等。

专著:
1.《胡塞尔与西方主体主义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2005年第二版。
2.《存在巨链》(译),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3.《宗教现象学》(译),人民出版社2006年。
4.《现象学导论》(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
5.《西方知识论的超越之路——从毕达哥拉斯到胡塞尔》,人民出版社2011年即出

主要论文:

1."思与思维着的我",《哲学研究》2011年第6期

2“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求真的五种方式”,《哲学研究》2009年第10期

3.“Idea与象”,《哲学研究》2007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2008年第1期转载

4.“‘思’与‘在’——笛卡尔对终极实在的现象学之思”,《哲学研究》2005年第4期。(人大复印2005年《外国哲学》第8期。)

5. .“胡塞尔的Eidos和柏拉图的Idea”,《哲学研究》2004年第2期(人大复印2004年《外国哲学》第4期。)

6. “生存发展的当代困境与生存论哲学研究”,《哲学研究》2001年12期。

7.  “勒维纳斯论直观与意义”,《哲学动态》2010年第7期

8 .“亚里士多德contemplation初探”,《哲学动态》2007年12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2008年第3期转载。)

9.  “现象学与实在论”-----与索科拉夫斯基教授的对话,《哲学动态》2006年第5期。

10. “与维斯特福教授谈宗教现象学”,《哲学动态》2003年第8期

11. “毕达哥拉斯对西方知识理性的奠基作用”,《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第9期。

12. “Form” 和“information——论语言结构和存在结构”,《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年第8期

13. .“从先验自我到主体间性”《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4辑

14.“古希腊哲学中的和谐思想”,《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711期论点转载)

15.“从现象学看‘存在就是被感知’”,《湖北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16.“胡塞尔与马克思对唯心唯物对立的克服”(译),《德国哲学》2007年号,北京大6出版社2007年。

17.“诗与象”,《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18.“家园与人性”,《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19.“从语言与存在的维度看巴门尼德的Being”,《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2009年第8期转载)

20.“苏格拉底与理性的批判性”,《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3期

21. “从中西文化比较看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可能性”《学术研究》1997年第一期。(人大复印  1997年《文化研究》第4期。)

22.“超越唯我论与克服人类中主义”,《学术研究》1999年第一期。

23.“梦与自我意识的确定性”,《学术研究》2004年第二期。

24.“现代性的理论溯源,从笛卡尔谈起”,《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二期。

25. “论现象学视域中的自明性”,《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26.“生存与理性的张力”,《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27.“生存论思想的哲学史溯源”,《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28.“主体的复归与现象学的先验转向”,《现代哲学》2002年第二期。

29. “胡塞尔的内在时间意识与西方哲学史上的时间观”《求是学刊》2001年第6期。

30.“普遍本质的明证性追求—现象学‘本质直观’评述”,《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31.“西方人学—从神、主体到生存”,《华中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32.“生活世界与生存主体”,《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2002年第3期。)

33.“胡塞尔生活世界的先验性”《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34.“自然神学与科学”,《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35.“古希腊哲学中的主体主义思想倾向”,《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36.“从笛卡尔、康德到胡塞尔克服唯我论的努力”《湖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一期。

37.“伽达默尔的境遇合理性”(译)《天府新论》1997年第2期,(人大复印1997年《外国哲学》第4期。)

38.“论胡塞尔现象学的开端”《天府新论》1997年第6期。

39.“为认识的普遍性辩护”,(译)《科学.经济.社会》1999年第4期。

40.“中国文化中的本体诠释论”,(译)《本体与诠释》第3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1.“从现象学的角度直观人的生存论与观念论维度”中国人学学会《人与现代化》第3辑,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42.“主体间性——跨文化交流的前提”载《文化传承与中国的未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3.“宗教现象学初探”《现代哲学》2004年第3期。

44.《与麦克林教授谈民族精神的同一性》,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45.《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转型》,《求是学刊》2006年第1期。

46.《西方哲学史上人格同一性的三种形态》,《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三期。

47.“通往‘共同’语言之路”---海德格尔与一个日本探访者的对话(译),《求实学刊》2006年第4期

等50余篇。

主持课题:

1. “宗教现象学与宗教生存论研究”,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2002年。

2. “现象学视阈下的宗教与科学”,国际合作GPSS项目子课题2005年

3. “视觉中心主义与象思维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09年

4. “现象学与视觉中心主义研究”,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2010年

5.  “视觉中心主义的现象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1年

并作为主要人员参与多项国家和教育部重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