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
教师简介

白守礼教授简介:

白守礼 满族 19606月出生 中国共产党党员 教授 博士生导师

1983年开始从事物理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承担《物理化学》教学29年,指导博士、硕士和本科生累计100多人,现任《物理化学》国家级精品课负责人,国家级工科化学教学团队核心成员。承担国家及北京市级教改项目15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共4项;主编、参编教材4部,发表教改论文共3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现任“环境有害化学物质分析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2010年获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项目主持人。

l 主要社会兼职:教育部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教育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专家、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等。

l 教育经历:
1979——1983年,北京化工大学 本科生 物理化学专业
1986——1990年,北京化工大学 在职研究生 物理化学专业(1990年在中科院化学所授硕士学位 物理化学专业)
l 工作经历:
1983年——现在,北京化工大学 教师 物理化学专业
2004年——现在,北京化工大学 教授 物理化学、高教管理专业
2008年 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1990年——2008年 北京化工大学 教务处 副处长

2008年——2013 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 分党委书记

2014——现在   北京化工大学 北校区管理办公室主任

l  教学内容:
1. 1983年——现在,主讲本科生《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近30年。
2. 曾主讲过:本科生《计算机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物理化学实验》、《新生学业指导》等课程、研究生《表面化学》课程。
3. 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专业训练。
4. 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
l  参加教学改革项目:
1. 《物理化学》国家级精品课建设(2009年后负责人)
2.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建设(核心成员)
3. 国家级工科化学教学团队建设(核心成员)
4. “高等学校教学基层组织形式及其管理的改革与实践”教育部教改项目(第二负责人)。
5. “产学研相互促进,提高大化工类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教育部教改项目(第二负责人)。
6. “大化工类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核心成员)
7. 国家级应用化学特色专业建设(核心成员)
8. 构建三平台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北京市教改项目(主持
9. “打造精品教学实验中心建设学生实践创新平台”北京市教改项目(主持
l 编写教材:
1. 《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化工卷(修订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物理化学》第二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1996
3. 《物理化学例题与习题》参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
4. 《物理化学例题与习题》修订版参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l  教改论文(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代表作:
1. 以点带面分类指导全面提升课程建设质量 《高等理科教育》,2009 5
2. 不断创新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第8
3. 自制实验教学仪器设备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高等理科教育》, 20114
4. 构建科学高效的质量监控体系保证教学质量可持续稳步提高,《高等理科教育》,20086
5. 四层次精品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
6. 通过《物理化学》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构建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 化学工业出版社
l  教学表彰
1. 2009年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
2. 2008年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
3. 2005年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
4. 2005年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
5. 2005年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
6. 1993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1
7. 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管理人员

8. 2012年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9. 2013年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

10.2014年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

l 主要研究方向:
1.有害气体敏感材料的合成、性能和结构表征及其敏感性质的研究。
2.有害气体检测方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3.催化动力学
4.“环境有害化学物质分析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任(2012年)
l主持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掺杂一维纳晶金属氧化物气敏材料与敏感机制研究”,2011年— 2013
2.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气光化学污染前体物快速检测和控制传感技术基础研究”,2012年— 2014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检测环境有毒气体纳米复合气敏性质及气敏机制研究”,2004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灵敏度检测环境有毒气体传感器的性能及机制的研究”, 2006年— 2008
4.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钨锡纳米体系检测环境氮氧化物的特性和机制研究”, 2007年—2009
l 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1. “一种三元复合金属氧化物纳米气敏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0510066369.3
2. “一种贵金属掺杂复合金属氧化物气敏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0510070770.4
3. “一种W-Sn纳米复合金属氧化物气敏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200710177040.3
l  科研获奖:
1. 2010年获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项目负责人称号

l   学术论文:(近五年发表SCI收录论文30多篇,)代表性的论文:

[1] Shouli Bai, Kewei Zhang, Ruixian Luo, Dianqing Li, Aifan Chen and Chung Chiun Liu, Low-temperature hydrothermal synthesis of WO3 nanorods and their sensing properties for NO2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22 (2012) 12643-12650.

[2] Shouli Bai, Song Chen, Liangyuan Chen, Kewei Zhang, Ruixian Luo, Dianqing Li, Chung Chiun Liu, Ultrasonic synthesis of MoO3 nanorods and their gas sensing properties,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174 (2012) 51– 58.

[3] Shouli Bai, Jingwei Hu, Xiaoyan Xu, Ruixian Luo, Dianqing Li, Aifan Chen, and Chung Chiun Liu, Gas sensing properties of quantum-sized ZnO nanoparticles for NO2, IEEE Sensors Journal 12 (2012) 1234-1238.

[4] Shouli Bai, Jingwei Hu, Dianqing Li, Ruixian Luo, Aifan Chen, and Chung Chiun Liu, Effect of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on NO2 sensing properties for quantum size ZnO crystals, IEEE Sensors Journal 12 (2012) 1122-1126.

[5] S. Bai, J. Hu, D. Li, R. Luo, A. Chen, C. C. Liu,  Quantum-sized ZnO nanoparticles: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sensing properties for NO2,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21 (2011) 12288-12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