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教师简介

男,汉族,中共党员,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公共行政系副教授、政治学博士,

2003年1月,复旦大学政治学系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毕业、留校任教
2005年9月-2006年8月,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
2006年7月,在美国乔治敦大学参加MPA交流项目并作短期访问
2001年7月-8月,在日本东京作短期访问研究
1996年7月-8月,在香港中文大学作学术交流
1992年9月-1993年7月,复旦大学化学系
1991年9月-1992年7月,大连陆军学院接受军政训练上海社区研究会理事(2006年11月-)

社会兼职:

复旦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2006年10月—)
复旦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2005年3月-)
复旦大学MPA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2004年1月-2006年1月)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亚洲博鳌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先生学术秘书(2003年9月-2005年9月)

研究方向:

中国政府与政治(如国家建设、政策研究、地方政府、知识分子问题、三农问题等);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如选举制度等);
比较政治学(地方政府);
城市政治与政策(城市政治学理论,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中的制度设计与公共政策)。

所授课程

(本科)西方行政学说史、中国城市发展研究、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中国政治研究专题
(MPA)公共行政学、城市治理与发展
(研究生)城市政治与政策

研究成果

专著

《理性国家的成长:中国公共权力理性化研究》,重庆出版社2005年8月。
《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近代中国国家建设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

主编或参与编写的著作

《城市治理与公共权力:责任、边界与合法性》,刘晔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6月。
“选举制度创新与中国政治发展”,林尚立主编:《制度创新与政治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
“协商政治:社区精英与公共参与”,林尚立主编:《社区民主与治理:案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2月。
“主要西方国家政企关系模式”,“中国政企关系改革中的政府作用”两章,孙关宏、胡雨春、陈周旺主编:《政府与企业—政治学视野中的中国政企关系改革》,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服务体系研究”,马春雷主编:《站在新的起点上—上海青年工作课题调研集》,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
“选举制度”,浦兴祖主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
“选举制度”,浦兴祖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精神文明建设”与个案分析两章,孙关宏、胡雨春、胡伟、赵青云主编:《走向新世纪的现代企业党组织》,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


部分论文:

“税收、国家与民主”,白思鼎、刘晔,《开放时代》2006年第6期。
“知识分子与建构型公共领域:对第三次改革争论的思考”,会议论文,19th Annual Confer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of Chinese Political Studies(ACPS):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March 31-April 2, 2006,Louisville, Kentucky
“政党国家的兴起:知识分子与国家建设的中国模式”,《复旦政治学评论》第三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6月。
“城市政府与城市治理:责任、服务与法治—以上海为例”,林尚立、刘晔,《复旦公共政策评论》第一辑,2005年5月。
“城市行政执法问题研究:以上海为例”,《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3月。
“行政执法与城市治理”,刘晔、胡位钧,《复旦公共政策评论》第一辑,2005年5月。
“政府重塑:大都市发展的治理逻辑”,《唯实》2004年7月。
“知识分子与国家建设: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政治逻辑”,《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7月。
“公共参与、社区自治与协商民主—对一个城市社区公共交往行为的分析”,《复旦学报》2003年10月,转摘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年第6期,获上海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
“双重困境下的中国模式—论中国知识分子与现代国家的关系”,《文化中国》(加拿大)2003年9月,全文转载于张曙光、邓正来主编:《中国社会科学评论》第1卷(2004年3月)。
“‘道’与‘政’:中国传统政治文明探析” 《复旦政治学评论》第二辑,2003年12月。
“乡村治理的结构性变迁” 《复旦政治学评论》第一辑,2002年10月。
“全球化与公共性:国际新政治”,《世界政治与经济》2002年2月,收录于庞中英主编:《全球化、反全球化与中国—理解全球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
“名流知识分子的兴起及其限度”,《探索与争鸣》2002年11月。
“治理结构现代化:中国乡村发展的政治要求”,《复旦学报》2001年12月,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02年第2期;收录于尹冬华选编:《从管理到治理:中国地方治理现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美国大选:超越选举的观察”,孙哲、刘晔,《探索与争鸣》2001年1月。
“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结构性变迁”,《21世纪经济报道》2001年10月1日“国际评论版”。
“乡村中国的行政建设与中介领域的权力变迁—20世纪中国乡村政治发展的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2000年春季号首篇。
“中美关系与中国外交哲学”,《探索与争鸣》2000年7月。
“中国传统‘法治’的政治学阐释”,《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年2月,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00年第12期。
“行政建设与乡村治理”,《上海改革》2000年2月。
“稳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竞选机制”,《探索与争鸣》1998年9月,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1999年第1期。
“反常的正常”,《探索与争鸣》1995年9月。

研究课题:

“社会群体研究”之“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与社会责任”,参与,上海市委宣传部,2005
“大都市发展中的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研究”,负责,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4
“行政执法问题调研”,主要参加者,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决策咨询课题,2004
“责任政府、服务政府与法制政府的内涵与机制研究”,主要参加者,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重大决策咨询课题,2003
“政府与企业关系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0

获奖情况:
上海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2004;
复旦大学第5届“世纪之星”(科研类),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