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彭少兵,1962年6月出生于湖北洪湖。1979-1983年就读于华中农学院农学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5-1991年,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德州理工大学和佛罗里达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和从事博士后研究。于1991年10月起就职于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任高级作物生理学家。2010年12月回国,受聘为华中农业大学全职教授。
长期从事作物高产生理与栽培管理、作物营养生理与养分管理、水稻光合作用与水分生理、全球气候变化与逆境生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要学术成就包括:(1)发现了夜间温度每升高1℃导致水稻减产10%,这一研究结果成为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预测全球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影响和制定对应政策的依据之一;(2)揭示了不同时期育成水稻品种的产量演替规律,提出了提高品种对非生物逆境适应性而维持产量潜力的“维持育种”理论;(3)阐明了水稻叶色值与叶片含氮量和光合作用的定量关系,这些定量关系为建立水稻实时实地氮肥管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实地氮肥管技术使施氮量减少25%-30%、增产5%-8%,在中国和东南亚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和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十年来,同国内十家科研院所合作研究水稻高产高效养分管理栽培新技术,其研究成果作为主要参加者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
科研项目
“通过提高光合作用增加水稻产量潜力”研究项目(1996.1~2001.12),英国国际发展局资助,资助金额58万美元;主持人。
“中国稻田氮肥利用率低的成因与对策”研究(2003.1~2003.12),中国自然基金委国际重大合作研究项目,资助金额20万元;主持人。
“通过优化施肥管理提高中国稻田生产力”(2001.1~2003.12),国际水稻所资助,资助金额15万美元;主持人。
“效率改进与环境可持续性:中国灌溉水稻氮肥施用经济研究”(2003.1~2005.12),加拿大国际发展局资助,资助金额25万美元;国际协作主持。
“新株型水稻品种选育”(1995.1~2001.12),国际水稻所重点研究项目,资助金额120万美元;核心成员。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1998.1~2003.12),国际水稻所资助,资助金额80万美元;主要研究成员。
“亚洲温带和热带旱稻生产体系的研究”(2004.11-2007.11),资助金额160万美元; 项目主持人。
发明专利及获奖情况
1996年获得国际农业磋商组织(CGIAR)颁发的“杰出青年科学家奖”;
2003年获得韩国农村发展局“荣誉科学家”奖;
2004年被美国农学会授予“会士”(Fellow of ASA);
2004年在美国PNAS发表的论文“Rice yields decline with higher night temperature from global warming”被美国《探索》杂志选入“2004年度全球100项重大科学新闻”,排名第68位;
2005年被美国作物学会授予“会士”(Fellow of CSSA);
2005年获CGIAR颁发的“优秀论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