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教师简介

    廖群安, 教授,博士,男,1959年生,自1985年中国地质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1996年获博士学位,一直在中国地质大学岩石教研室任教,主讲课程有《岩石学》、《晶体光学及光性矿物学》,从事火成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 研究工作,主要专长于火山岩岩石学.近年来作为主要成员或项目总工承担过国土资源部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川西北地区金矿成矿条件矿床勘探模型及找矿靶区优选1998-2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重点项目(赣东北地区岩浆混合作用的研究及对古陆增生的暗示,2001-2004;喜马拉雅下地壳流变学特征研究,2004- ;大别造山带中生代岩浆作用及构造体制转换2003-2007)、国土资源区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西藏定结幅1:25万地质调查2000-2002,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幅、林西县幅1:25万区域 地质调查)、《天山覆盖区成矿地质背景研究与成矿要素综合推断》等项目的研究工作。代表性的论文有:
LIAO QunAn, LI DeWei , LU Lian ,YUAN YieMing & CHU LingLin,2008,Paleoproterozoic granitic gneisses of the Dinggye and LhagoiKangri areas from the higher and northern Himalaya, Tibet: Geochronology and implications, Sci China Ser D-Earth Sci vol. 51.no. 2: 240-248
廖群安等,2007,西藏高喜马拉雅定结和北喜马拉雅拉轨岗日古元古花岗质片麻岩的年代学及其意义, 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第37 卷 第12 期: 1579-1587
廖群安、王京明,1999,江西广丰白垩系盆地中两类玄武岩的特征及其与盆地演化的关系,岩石学报,15(1):116-123.
廖群安、李德威、易顺华,2003,西藏高喜马拉雅石榴辉石岩和镁铁质麻粒岩的岩石学及其地质意义,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8(6):627-63
张金阳,廖群安,李德威等,2003,藏南萨迦拉轨岗日淡色花岗岩特征及与变质核杂岩的关系,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Vol.28 ,No.6,P695-701
张金阳,廖群安,2004,西藏定结基底抬升降压熔融有关的淡色花岗岩的地质证据,西北地质,16(2):23-28
张金阳,廖群安,2003,西藏定结地区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源区的性质征,地质科技情报22(3):9-14.
李德威、廖群安、袁晏明等, 2003, 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日玛那麻粒岩锆石U_Pb年代学,科学通报, 48(23):2647-2650.
廖群安、李德威,西藏定结幅前寒武系结晶基底中发现基性麻粒岩2001, 地质科技情报18(2):6-9.
曾勇、廖群安,2000,西武夷地区加里东期花岗岩与造山过程,中国区域地质19(4):344-349.
廖群安、李昌年, 1999, 江绍断裂带晚侏罗世S型酸性火山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4(1):63-68.
廖群安、薛重生、李昌年,1999,赣东北地区早古生代登山岩群弧后盆地火山岩的成因与洋壳演化.  岩石矿物学杂志, 18(7):1-7.
廖群安、薛重生、李昌年,1999, 赣东北地区晚元古代钾玄岩岩石学特征及成因,地质科技情报18(2):6-9.
廖群安、张志, 1999, 从剖面上晶屑含量变化探讨火山灰流凝灰岩火山爆发的机制,火山地质与矿产,20(1):56-59.
廖群安、张君、张小军,1999, 中壤塘地区脉岩带的岩石特征及其与金成矿的关系,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4(suppl):42-45.
廖群安、薛重生、李昌年, 1998, 赣东北早古生代火山侵入杂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地质科技情报, 17(4):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