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锋,男,汉族,1960年2月出生,江西省南昌市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医研究所所长,附属医院副院长,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常委、名医研究分会常务委员、仲景学术分会委员,兼任国家科技部专家库中医专家组成员,国家教育部科技奖励和科技成果鉴定专家库专家成员,国家中管局中医药科技咨询与评审专家库专家成员,江西省中药药品评审专家库专家成员。
研究方向:中医经典辨证纲领的统一性与规范化研究
近五年讲授的主要课程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别
|
周学时
|
届数
|
学生总人数
|
中医诊断学
|
基础课
|
5-8
|
5届
|
1180
|
豫章名医精粹
|
本科生专业课
|
3
|
4届
|
230
|
中医鉴别诊断学概论
|
研究生专业课
|
3
|
6届
|
30
|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
本科生专业课
|
3
|
5届
|
300
|
|
|
|
|
|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别
|
周学时
|
届数
|
学生总人数
|
中医诊断实验
|
实验课
|
6
|
5届
|
1180
|
中医诊断基本技能实训
|
实践课
|
6
|
5届
|
1180
|
《临床技能训练》(中医诊断学部分)
|
实践课
|
6
|
3届
|
566
|
近五年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不超过五项)
课题名称
|
来源
|
年限
|
本人所起作用
|
中医经典名家精讲系列研制
|
江西省教育厅
|
2003-2006
|
主持人
|
豫章歧黄---江西中医名家学术集锦系列VCD研制
|
江西省教育厅
|
2006-2008
|
第三
|
PBL病案教学法在中医经典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江西省教育厅
|
2007-2009
|
第二主持人
|
当代名医学术经验的教学模式探讨
|
江西省教育厅
|
2007-2009
|
第三
|
近五年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不超过十项)
题目
|
刊物名称
|
时间
|
论名老中医临证经验师承方法的规范化
|
中医教育
|
2006.6
|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奖项名称
|
授予单位
|
署名次序
|
时间
|
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
江西中医学院
|
4
|
2007.12
|
|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课题名称
|
来源
|
年限
|
本人所起作用
|
当代名老中医成才之路的总结研究
|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
|
2004-2007
|
主持人
|
中医信息学研究平台的构建
|
江西省教育厅
科技计划
|
2006-2008
|
主持人
|
姚荷生万例医案的信息结构化及挖掘性分析
|
江西省
科技支撑计划
|
2007-2009
|
主持人
|
中医传承规律与模式研究
|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
|
2008-2010
|
主持人
|
伤寒温病辨证纲领的统一性研究
|
江西省
科技支撑计划
|
2008-2010
|
主持人
|
发表的学术论文
题目
|
刊物名称
|
署名次序
|
时间
|
《伤寒论》寒热夹杂证的六经辨治
|
《中华中医药杂志》
|
通讯作者
|
2009.3
|
小柴胡汤“一方多证”现象辨析
|
《河南中医》
|
第一
|
2009.3
|
再论辨证论治与规范操作
|
《中华中医药杂志》
|
第二
|
2005.2
|
从热实结胸看三焦腑证
|
《中华中医药杂志》
|
独著
|
2007.6
|
三焦腑病热实结胸的证治概要与运用举例
|
《中华中医药杂志》
|
第一
|
2008.1
|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奖项名称
|
授予单位
|
时间
|
署名次序
|
许寿仁中医药优秀论文一等奖
|
江西中医药
|
2005年
|
第一
|
“当代名老中医成才之路的总结研究”获科技成果三等奖
|
省教育厅
|
2009年
|
第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