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教师简介

      1961年7月生,理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水文工程地质专业,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理学硕士学位,2001年获南京大学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1995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96年晋升为研究员。1995年11月~1996年11月作为国家公派高级访问学者,在德国波恩大学和美茵茨大学进修与合作研究。
     目前担任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泥石流灾害研究与防治中心主任,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滑坡泥石流专委会副主任,并担任《山地学报》、《灾害学》等杂志编委。主要从事地质灾害(泥石流灾害为主)、地貌学、遥感与GIS应用、环境地质等研究,专长于地质灾害危险区划、预测预报、风险评价和减灾工程实践。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泥石流数值模拟研究,建立了泥石流二维非恒定流方程,将GIS技术和Tecplot数值模拟结合,解决泥石流动力参数沿程、沿时变化的复杂的理论问题,为定量计算泥石流动力学参数开拓了新途径。根据长期的原型观测和模型实验,研究和建立了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与范围预测方法;提出了以3S技术为支撑的城市泥石流风险评价方法体系,解决了问题复杂、定量计算难度大等问题。针对强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特征,构建了震区滑坡危险评价的指标体系、模型及GIS分析方法;开展了震后暴雨滑坡、泥石流演化规律研究,提出强震区泥石流危险范围预测模型和临界雨量预警方法等。
     主持和参与负责了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国家973课题和国家基金等60多项研究课题,在国内外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其中SCI收录12篇,EI收录12篇; 出版学术专著4部。获省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1)、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1997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云南省特级劳动模范、全国青年科技标兵、云南省十大杰出青年、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并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青年科技创新奖、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被中国科协表彰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被国土资源部表彰为参加抗震救灾地质灾害应急排查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