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师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教师简介

 蔡国军,男,19829月生,江西临川人。讲师,博士研究生,国家级地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国际工程地质和环境协会(IAEG)、四川省分析测试协会电镜分会、四川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会员, 2010年“四川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20102项“四川省教学成果和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成都理工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资助获得者。20009月考入成都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20047月获学士学位后留校任教,20086月获得地质工程硕士学位(获得成都理工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和优秀毕业研究生奖),20089月开始攻读地质工程博士学位,师从黄润秋、许强教授。20099月参加了由荷兰ITC和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SKLGP)共同主办的“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概率分级法”培训,并获得证书。2009.10-2010.10挂职阿坝州金川国土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现任职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任教以来,主讲《工程地质学》、《基础工程》、《工程地质勘察实验》、《岩土工程勘察实习》、《综合工程地质实习》、《勘察技术实验》、《扫描电镜分析实验》等课程。

主要从事地质工程以及土木工程实验教学及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41202209)、四川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1ZB038)、成都理工大学青年基金项目(2008QJ20)(已结题)和成都理工大学教改项目(2009-XJ8-33),主研“强震作用下斜坡失稳破坏机理与分布规律” 973计划(2008CB4258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02111)和(41102188)项目、川西深切河谷斜坡地震动评价技术研究(1212010914010)项目、小湾水电站施工详图设计阶段拱坝基础处理及拱坝安全性评价科技攻关研究课题坝基结构面地质模型研究(2007-201)等多项科研项目以及参与“国家级地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专项”、“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SZH1103JG10)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省级重点教改项目等。

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地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研发的仪器设备有:岩土力学性试验多视窗数据采集仪(授权国家发明专利:ZL200610021580.8)、承压完整井抽水模拟装置研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ZL200610022064.7)、潜水完整井抽水模拟装置(授权国家发明专利:ZL200610021312.6)、地质环境模拟实验装置(授权国家发明专利:ZL200710049869.5)、岩石高压渗透试验系统(授权国家发明专利:ZL200810045304.4)、潜水井流演示仪(授权国家发明专利:ZL200810045920.X)、岩石高压渗透试验系统(授权实用新型专利:ZL200820062046.6)等7项获得授权,参与研制携带式真三轴仪、渗透系数测定仪、入渗与渗流模拟实验装置 、承压水复合潜水地质模型等,4项已获国家发明专利受理。

参与出版教程1部,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1篇CSI收录、3EI收录。分别为:作为副主编之一参编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9月出版的教材《土工试验基础教程》。发表论文为:1)反倾向边坡开挖变形破裂响应的物理模拟研究,于20084月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发表,R1EI收录(082111272542)EI核心期刊);2)反倾互层岩质边坡开挖物理模拟试验研究,于200710月水土保持研究发表,R1,中文核心;3)某水电站右岸猴子坡稳定性研究,于20074月水土保持研究发表,R2,中文核心;4)钢纤维混凝土疲劳破坏AE检测,于20076月路基工程发表,R3,中文核心;5)蚀变岩常规三轴压缩试验Ⅰ:破坏前后曲线分类及脆-延转换围压研究,于200810月岩土力学发表,R3EI收录EI核心期刊);6)硅胶/壳聚糖吸附材料的制备及表征,于2008年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上发表,R37放射性废物浅埋处置库顶盖试验研究,于20094月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发表,R4EI收录8)硅烷化光纤表面微结构成分的扫描电镜及能谱仪联用表征,于200811月分析测试学报上发表,R5,中文核心;9) 小湾水电站低高程坝基开挖卸荷松弛机理试验研究,2009年工程地质学报上发表,R3,中文核心;10)某冰水堆积体层流-紊流过渡状态渗流特性试验研究,于20101月成都理工大学学报发表,R3,中文核心;11)某巨型冰水堆积体强度特性大型常规三轴试验,于20103月山地学报发表,R4,中文核心。12)水文地质实验教学装置的研制及应用,于2011年3月实验室研究与探索发表,R2,中文核心;13)岩土力学实验教学仪器的研制与应用,于2011年3月实验室研究与探索发表,R3,中文核心;14) 小湾电站深切河谷边坡演化动力学过程及机制研究,于2010年5月工程地质学报上发表,R4,中文核心;15)Thickening and Associating Behavior in Aqueous Solutions of a Terpolymer with Poly(ethylene oxide) Side Chains,R3,DOI:10.1080/10601325.2012.672051,SCI收录。16)重庆武隆鸡尾山岩质滑坡软弱带微观特征,于2012年4月发表于《工程勘察》,R3,中文核心。

获奖情况:2008年“澜沧江小湾水电站坝基岩体结构面发育机理及其工程地质特征研究”获得成都理工大学优秀硕士论文奖; 构建“一、三、五”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地质工程创新人才”获得成都理工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水文地质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建设”获得成都理工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携带式岩、土力学性质多功能试验仪”获得成都理工大学科技成果二等奖;2009“澜沧江小湾水电站坝基岩体结构面发育机理及其工程地质特征研究”获得四川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 2010年,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和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分别是:“‘一三五’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及在地质工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排名第3(持证);“地质工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排名第12(持证)2010年,还获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指导委员会联合颁发的优秀论文二、三等奖各1项:“水文地质实验教学装置的研制及应用”获二等奖 、“岩土力学实验教学仪器的研制与应用”获三等奖。2011年,“岩土力学性多视窗数据采集仪”获得成都理工大学科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3。2012年,“水文地质模拟实验装置”“携带式岩土力学多功能试验系统的研制”分别获得第六届北京发明创新大赛金奖和银奖各1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