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教师简介

吴常信,中国科学院院士。1957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留校任教。1979-1981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进修动物遗传育种学。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1983)、教授(1988),系主任(1983)、动物科技学院院长(1993-2004)。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研究方向

动物数量遗传学、动物比较育种学、动物遗传资源

主要研究工作

1.            畜禽对高原适应的生理学与遗传学基础研究;

2.            农业动物种质资源多样性及其保护与综合利用研究;

3.            以果蝇作为模式动物的遗传学与动物育种学研究;

4.            马属动物研究。

目前主要教学工作

1. 研究生课程:主讲《动物比较育种学》;参讲《动物遗传资源》、《高级动物遗传学seminar》。

2. 本科生课程:参讲《动物遗传学》。

目前承担的主要项目

1. 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农业部,2011-2015,研究室主任、岗位专家

2. 迪庆藏猪高原低氧适应关键基因的筛选、克隆及表达调控研究,国家自然基金委,2011-2014,主持人

3. 马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配套技术及遗传资源研究与示范,农业部,2010-2014,课题主持人

4. 特色蛋鸡新品种的培育与利用,横向合作,2011,主持人

5. 转基因重大专项子课题,2011ZX08009-003-006,农业部,2011-2012,参加人

学术社会组织任职

现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学风建设委员会主任(2010-)

中国马业协会理事长(2002-)

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2003-)

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副主任(2006-)

第二届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2012-)

第二届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2012-)

中国科协道德与权益专门委员会委员(2012-)

曾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20022007

世界家禽学会中国分会主席(19972009

世界“遗传学应用于畜牧生产大会”国际委员会委员(19942002

获奖

1. “畜禽遗传资源保存的理论与技术”,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第一完成人);

2. “节粮小型蛋鸡的选育”,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第一完成人);

3.  “鸡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9,第五完成人);

4. “猪产仔数的DNA标记”,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3,第三完成人),并获美国专利局发明专利(2001,专利号:US6,291,174 B1,第二发明人);

5.  “蛋鸡育种的理论与实践”,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第一完成人);

6. “中国美利奴羊育种”,内蒙古绵羊育种委员会一等奖(1988);

7. “中国黑白花奶牛育种”,中国黑白花奶牛育种协会一等奖(1988);

8. “北京白鸡育种”,北京市政府一等奖(1983)。

荣誉

1. 1991年国务院授予“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荣誉证书;

2. 1991年中组部、中宣部、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和全国教育工会五单位联合授予“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

3. 1984年国家科委和劳动人事部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研究生培养

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超过百人,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跨世纪/新世纪人才、全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目前毕业研究生中有教授20余人,副教授20余人。

著作与论文

主编:《家畜遗传育种》(1987),《动物遗传学》(2009);

合编:《数量遗传学》(1995);

参编:《动物遗传学》(1961),《家畜育种学》(1986);

1980年以来,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180余篇。

主要科技成就与贡献

1. 选种理论
提出数量性状存在隐性有利基因的假设,通过实验得到证明,并对由这类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建立了新的选种方法,这对某些经过长期选种而进展缓慢的数量性状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他的论文“为提高我国畜禽地方品种生产性能的一个模拟实验:数量性状隐性有利基因的选择”,发表在1986年《中国农业科学》。同年,该论文获“李汝祺优秀动物遗传论文奖”。

2. 参数估计
提出了“全同胞—半同胞混合家系”的概念。推导了计算混合家系亲缘系数的精确公式和近似公式,并证明在对后代作随机抽样的情况下,近似公式也能适用,大大简化了计算过程。这一亲缘系数可用于混合家系遗传参数和种畜育种值的估计。有关论文发表在“第三届世界遗传学应用于畜牧生产大会”(1986)论文集第12卷。

3. 小型蛋鸡的育成
把肉鸡中的矮小基因(dw)通过杂交育种导入到蛋鸡品种,经过八年的努力(1990-1997),育成小型蛋鸡。该鸡种于1998年获科技部等五单位联合颁发的国家新产品证书,目前已推广到河北、山东、河南、海南、上海、重庆等省市,深受养鸡者的欢迎。该项成果于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完成人)。2003年“农大3号”节粮小型蛋鸡配套系通过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4. 猪高繁殖力的基因标记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太湖猪高繁殖力的遗传基础研究”(1993-1996)。发现猪促卵泡素β亚基基因能影响猪的产仔数,其高产基因型比非高产基因型每窝产仔数可提高1-1.5头。目前这一检测技术已传授到山东、江西、黑龙江、云南、广东、四川等许多省市的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益。这一成果2001年获美国专利局发明专利(专利号:US6,291,174B1;国际专利分类号:C12Q1/68)(第2发明人);又于2003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3完成人)。

5. 畜禽遗传资源保存的理论与技术
从理论到技术、从宏观到微观,对畜禽遗传资源的保存和利用作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保种的优化设计,解决了保种群体的大小、世代间隔的长短、公母畜最佳的性别比例和可允许的近交程度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并把计算机技术、分子生物技术、实验动物模拟和地理信息系统综合应用于畜禽遗传资源的保存与管理。多次在国际会议上(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印度、南斯拉夫等)进行了交流。199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邀请吴常信教授作为主讲教师之一, 在亚洲动物基因库培训班上讲授他的保种理论与方法。研究成果“畜禽遗传资源保存的理论和技术” 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完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