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来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1.环保型脲醛树脂及其木材胶合制品,20050308-2
2.生态型建筑板材—稻草人造板生产工艺研究,20060401-2
3.生物质玉米淀粉API新型秸秆人造板开发,2007GB2B100078
4.利用农林剩余物制备环境友好性材料,20070218
5.水性淀粉基氨基甲酸乙酯木材胶黏剂的研究,SC0803038
近五年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相关论文
1.利用玉米淀粉生产API胶粘剂 2006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环保型脲醛树脂及其胶合制品的研究 2007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3.水性淀粉基氨基甲酸乙酯木材胶黏剂的研究 2008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4.玉米淀粉为主要原料的水性异氰酸酯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2005年国家发明专利,ZL200510016573.4
5.高性能环保型脲醛树脂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2006年国家发明专利,ZL2006100172713
6.复合变性玉米淀粉乳液及其制备方法 2007年国家发明专利,CN101139423
7.淀粉基水性高分子—异氰酸酯木材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2008年国家发明专利,CN
8.水性高分子-异氰酸酯秸秆人造板及其制备方法 2008年国家发明专利,CN101314235
9.聚异氰酸酯与淀粉基试样反应产物的光电子能谱分析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EI收录。2008Vol.24No.11:74-78
10.DSC法研究水分对PMDI与淀粉、复合变性淀粉的影响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EI收录。2008Vol.25No.8: 106-109
11.热压胶接API主剂用复合变性玉米淀粉的性能 林业科学,2008 Vol.44No.8:100-104
12.木材胶黏剂用酸解氧化玉米淀粉乳液 林业科学,2009 Vol.45No.1: 131-135
13.木材乳液胶黏剂用符合变形玉米淀粉乳液 林业科学,2009Vol.45No.6: 121-126
14.胶黏剂与桦木胶接机理的表征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Vol.37No.3: 55-57
15.改性酚醛树脂胶黏剂压制稻草板的研究 林产工业,2009Vol.36No.2: 27-29
16.Ⅱ型淀粉基API热压工艺参数的研究 林产工业,2008Vol.35No.4:22-24
17.室温固化淀粉基水性异氰酸酯胶的研究 木材工业,2009Vol.23No.1:14-17
18.胶合板用淀粉基水性异氰酸酯胶黏剂的研究 木材工业,2008Vol.22No.2:20-24
19.复合变性淀粉的理化性质及结构分析与表征 林产化学与工业,2008Vol.28No.4: 59-64
20.复合变性淀粉制备淀粉基异氰酸酸酯胶黏剂的研究 林产化学与工业,2008Vol.28No.: 77-83
21.淀粉基水性高分子-异氰酸酯胶黏剂性能分析及生产性试验 生物质化学工程,2008Vol.42No.2: 1-7
22.Ⅰ型淀粉基API木材胶黏剂的研究 中国胶黏剂,2008Vol.17No.4: 21-26
23.复合变性玉米淀粉乳液的研究 黏接,2008Vol.29 No.4: 1-5
24.玉米淀粉改性UF树脂胶合高含水率单板的应用 林产工业,2006Vol.33 No.4: 39-40
25.API胶黏剂在麦秸刨花板上的应用 林产工业,2005Vol.32 No.5: 24-36
26.尿素改性酚醛树脂胶粘剂的研究 粘接,2006 Vol.27 No.1: 15-17126
14.胶黏剂与桦木胶接机理的表征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Vol.37No.3: 55-57
15.改性酚醛树脂胶黏剂压制稻草板的研究 林产工业,2009Vol.36No.2: 27-29
16.Ⅱ型淀粉基API热压工艺参数的研究 林产工业,2008Vol.35No.4:22-24
17.室温固化淀粉基水性异氰酸酯胶的研究 木材工业,2009Vol.23No.1:14-17
18.胶合板用淀粉基水性异氰酸酯胶黏剂的研究 木材工业,2008Vol.22No.2:20-24
19.复合变性淀粉的理化性质及结构分析与表征 林产化学与工业,2008Vol.28No.4: 59-64
20.复合变性淀粉制备淀粉基异氰酸酸酯胶黏剂的研究 林产化学与工业,2008Vol.28No.: 77-83
21.淀粉基水性高分子-异氰酸酯胶黏剂性能分析及生产性试验 生物质化学工程,2008Vol.42No.2: 1-7
22.Ⅰ型淀粉基API木材胶黏剂的研究 中国胶黏剂,2008Vol.17No.4: 21-26
23.复合变性玉米淀粉乳液的研究 黏接,2008Vol.29 No.4: 1-5
24.玉米淀粉改性UF树脂胶合高含水率单板的应用 林产工业,2006Vol.33 No.4: 39-40
25.API胶黏剂在麦秸刨花板上的应用 林产工业,2005Vol.32 No.5: 2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