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寿教授(1964-)男,理学博士,教授,博士导师,中国动物学会理事,中国水产学会水产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动物学会秘书长,重庆市第一、二届水产学学术技术带头人。淡水鱼类资源与生殖发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重庆市发改委淡水鱼类新品种繁育工程实验室主任,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1988年在西南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3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鱼类室获理学博士学位后回校工作,1998年晋升为教授。1998-2007年先后在以色列巴伊兰大学(Bar-Iran University)鱼类遗传与免疫研究小组、荷兰乌德勒支大学(Utrecht University)比较内分泌研究小组、香港中文大学生化系和日本国立基础生物学研究所生殖生物学研究室做博士后,访问学者或合作研究。王德寿教授主要从事鱼类生殖和生长调控机制、特别是鱼类性别决定与分化的分子机制的研究。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对长江流域中的鲇形目鱼类进行了基础和应用开发研究,内容涉及年龄与生长、食性、繁殖、胚胎发育与胚后发育、生殖的神经内分泌调控、人工繁殖、性别决定与分化等领域。近年来,对鱼类性别决定与分化有重要作用的芳香化酶基因的表达调控做了开创性的工作,提出转录因子通过调节芳香化酶的表达,控制雌激素水平从而决定性别分化方向的假说,并通过一系列离体和活体实验加以证实。在罗非鱼建立基因敲除技术和分子标记辅助选育遗传全雄罗非鱼的技术方法。在生长方面,先后从多种硬骨鱼类克隆了两个生长激素受体(GHR1,GHR2),两个促乳素受体(PRLR1,PRLR2)和三个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IGF-2,IGF-3),且发现IGF-3仅在性腺表达,据此提出了鱼类存在一个性腺特有的GH/GHR/IGF轴的假说以解释鱼类性腺的生长与身体的生长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生理现象。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863、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教育部重点、农业部948项目和省市课题10余项,获准授权专利4项。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40余篇论文被SCI收录,总影响因子超过100,被引用近800次。先后6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或小组发言,10余篇论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先后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