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兰荪,1954年10月生,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973首席科学家。教育部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主任。1982年8月作为首批中美联合招收的化学类研究生(CGP项目)赴美学习,1986年5月获博士学位,随即回厦门大学化学系工作至今。
主要从事原子团簇科学研究,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先后获得首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基金的资助,已在《Science》等刊物上发表三百多篇论文。1995年当选为全国先进工作者;1996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01年遴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被授予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的称号。2006年,由他负责的“碳原子团簇的形成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7年作为学术带头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的资助,该群体2010年获得延续资助;2007年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了973计划“物质性能的分子设计与结构调控”。 2011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回国工作后就主动承担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并从1997年起主讲化学系本科生的第一门基础课“无机化学”,在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后仍然坚持不懈。2003年起他每周两次跨海至漳州校区为一年级本科生授课,有效地带动了院校教师、尤其是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走上了本科生的基础课的讲台。在授课过程中,他将基础知识与自己科学研究、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学科发展趋势结合,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演绎了教学与科研的完美融合。由他领衔讲授的无机化学课程2005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他领衔的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2007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并获得福建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
积极参与我国化学学科的教学改革工作,目前担任教育部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他主持化学专业结构调整、化学类专业评估研究与实践等多项教学研究项目,带领化学教指委成员广泛深入调研、反复修改审定,完成了“化学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研制”,目前正在研制“化学类专业本科教学国家质量标准”。他撰写的教学论文在《大学化学教学》等杂志发表,他本人也多次在国内各类化学教学研讨会作大会报告,解读、宣传化学教学基本内容和办学基本条件,对规范高校化学类专业教学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多次参加化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西部高校化学教师培训班,为学员讲授示范课,深受广大教师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