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教师简介

张安录 教授
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2004年被评为中国土地学会学科带头人之一。2004年入选首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兼任中国土地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土地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全国高校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土地资源管理指导组成员,全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院长(系主任)联谊会副会长,中国生态经济学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院校房地产联谊会理事,湖北省土地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生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湖北省土地估价师协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特邀专家,华中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华中农业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1984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91年于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获得自然地理专业硕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美国 WINROCK 农业经济博士班;1999年于华中农业大学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主持、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中华农业科教基金项目、美国福特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国土资源部项目20余项,在《管理世界》、《生态学报》、《水土保持学报》、《自然资源学报》、《山地学报》、《中国土地科学》、《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国农村经济》、等学术期刊发表论著100余篇部,获得过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中国社科院优秀科技成果奖等10余次。
主持的科学研究项目:
1.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国快速城市化发展中农地城市流转机制和政策研究”(编号:NCET-04-0738)(2004-2007)
2.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土地问题研究(04ZD0008)(2004-2007)
3.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农地城市流转的选择价值和外部性研究”(编号:20070504020)(2008-2010)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土地资源管理原理与政策研究”(编号:79770039)(1998-2000)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不确定性、不可逆性下农地城市流转规律与决策研究”(编号:70273012)(2003-2005)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乡转型与土地转换的互动机理与管控系统研究:江汉平原的实证研究”(编号:70373054)(2004-2006)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地城市流转中不同利益集团福利变化测度与福利均衡研究”(编号:70773047)(2008-2010)

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土地征用的制度安排与农民损失及经济补偿政策研究”(编号:08BZZ026)(2008-2010)

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土空间管制下土地非均衡发展空间外部性扩散机理及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研究”(编号:71373095)(2013-2016)
10.中华农业科教基金项目“长江中上游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及管理机制研究”(编号:98-04-07-01)(1998-2000)
11.美国福特基金项目:“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农地城市流转:动因、影响与控制”(1998-1999)(1998-2000)
12.台湾财团法人农村发展基金会项目“小流域规划系统与资源循环利用的水质改善经济评估”(2001.1-2000.12)
13.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和实施研究”(编号:08-01)
14.国土资源部项目:“新形势下耕地保护的理论基础研究”(2003-2004)
15.国土资源部项目:“农地生态与农地价值关系研究”(2003-2005)
16.民建中央资助项目: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产权安全与有序流转研究(2004-2005)
17.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与有序流转研究(编号:2005AA404B07)(2005-2006)
18.湖北省国土资源厅项目:湖北省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更新规程研制(2005-2006)
发表的学术论著:
1.Qiao Rongfeng, Gao Jinrun, Zhang Anlu.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Urban Land Supply Control Model.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a’s Urban land and Housing in 21th Century.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Hong Kong,December,13-15, 2007.
2.Qiao Rongfeng, Gao Jinrun, Zhang Anlu. Research on Probability Prediction of Rural-urban Land Conversion- A Case Study in D District, H City.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Urban Development and Land Policy in China. Hangzhou, China. October,13-15,2007
3.Wei Gao, Zhang AnluAn Analysis on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Rural-Urban Land Conversion Based on Ridge Regression.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Urban Development and Land Policy in China. Shenzhen, China. 2006.
4.Jie Min, Zhang Anlu. Analysis on the Spatial Dissimilarity of Cultivated Land Conversion in Jianghan Plain.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Urban Development and Land Policy in China. Shenzhen, China. 2006.
5.Li Xiaoyun,Cai Yinying,Zhang Anlu. Agricultural land loss in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Ecological Economy, 2006(1)
6.Cai Yinying, Li Xiaoyun, Zhang Anlu.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ypothesis and Validation on the Kuznets Curve of Economic Growth and Decrease of Cultivated La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Urban Smart Growth and Land Use Policy,2005
7.Zhang Anlu. Develop a Planning System of a watershed and evaluate economic benefits and water quality improvement for animal waste recycling use. The 2nd Sino-US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Yangzhou, China,1999.
8.Gao Jinrun, Qiao Rongfeng, Zhang Anlu.Analysis on variation in farmers’ well-being after rural-urban land conversion.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Urban Development and Land Policy in China. Hangzhou, China. 2007
9.Chen Ying, Zhang Anlu. The Analysis on the peasants’ congnition and the change of welfare in the process of land requisition- accoding to the questionnaires of peasants and village leaders in the urban fringe of wuhan city.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Urban Development and Land Policy in China. Hangzhou, China. 2007.
10.Weiyan Hu, Zhang Anlu. Causality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rural-urban land conversion: the case of Hubei Province.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Urban Development and Land Policy in China. Hangzhou, China. 2007.
11.闵捷,高魏,李晓云,张安录.武汉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分析.水土保持学报,2006,20(4):170-174
12.蔡银莺,张安录.武汉市农地非市场价值评估.生态学报,2007,27(2):763-773
13.蔡银莺,张安录.湖北省农地资源价值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07,22(1):121-130
14.蔡银莺,张安录.武汉市石榴红农场休闲景观的游憩价值和存在价值估算.生态学报,2008,28(3):1201-1209
15.闵捷,张安录. 农地城市流转驱动机制的时空尺度效应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2008,23(3)
16.聂鑫, 汪晗, 张安录. 基于公平思想的失地农民福利补偿——以江汉平原 4 城市为例[J]. 中国土地科学, 2010 (006): 62-67
17.蔡银莺,陈莹,任艳胜,张安录.休闲农业中农地的非市场价值研究.资源科学,2008,30(2)
18.乔荣锋,高进云, 张安录.农地城市流转概率研究.资源科学,2008,30(2)
19.蔡银莺,张安录. 城郊休闲农业景观地游憩价值估算—以武汉市石榴红农场为例.中国土地科学,2007,21(5):27-35
20.高魏,闵捷,张安录.基于岭回归的农地城市流转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岭回归的农地城市流转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土地科学,2007,21(3):51-58
21.朱红波,张安录.中国耕地压力指数时空规律分析.资源科学,2007,29(2):104-107
22.朱红波,张安录. 我国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的时空差异分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6):758-762
23.朱红波,张安录.我国耕地资源数量安全的时空差异.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113-117
24.闵捷,张安录.农地城市流转微观特征分析—武汉市城郊区的问卷调查.中国农村经济,2007(1):52-57
25.蔡银莺,张安录.江汉平原农地保护外部效益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17(1):104-107
26.蔡银莺,张安录.武汉市农地资源价值估算.生态学杂志,2007, 26 (3): 422-427
27.蔡银莺,宗琪,张安录.江汉平原农地资源价值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3):85-89
28.蔡银莺,张安录.江汉平原耕地变化的经济损失分析.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8,(1)
29.孙海兵,张安录.农地外部效益保护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6,20(3):9-13
30.聂鑫, 汪晗, 郭洁雯, 张安录. 微观福利视角下的库区移民搬迁意愿调查[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009): 159-164
31.李晓云,张安录,闵捷,高魏.农户农地城市流转的意愿与流转决策研究—基于武汉市城乡交错区农户样本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6(4):26-34.
32.高进云,张安录,杨钢桥.湖北省城镇化地域差异的实证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4):107-111.
33.闵捷,张安录.大连市农地利用中的生态问题探讨.水土保持研究,2006,13(3):60-62
34.徐唐奇, 杨俊, 张安录. 农地社会保障功能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矛盾与化解途径[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0, 31(6): 641-645
35.蔡银莺,张安录.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评估初探.生态经济,2006,10:10—14
36.高魏,闵捷,张安录.耕地经济产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湖北省为例.资源科学,2006,28(3):73-79
37.马爱慧, 蔡银莺, 张安录. 基于土地优化配置模型的耕地生态补偿框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010): 97-102
38.乔荣锋,高进云,张安录.山地丘陵地区农地资源价值评估—以湖北省宜昌市为例.资源科学,2006,28(6):97-103
39.曾艳,张安录.农地城市流转模型与政策研究.中国房地产研究,2002(1)
40.张安录.乡村-城市形态转换过程中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国房地产研究,2001,3
41.张安录.小城镇发展与建设用地管理.城市规划,2000(9)
42.张安录.城乡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机制与生态经济要素流转.城市发展研究,2000,7(6)
43.张安录.农地城市流转:途径、方式及特征.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16(2)
44.赵可, 张安录, 马爱慧等. 中国1981年-2007年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关系分析[J]. Resources Science, 2010, 32(12): 2329-2335
45.杨钢桥,张安录.小城镇发展与耕地保护.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10(2)
46.张安录.美国城市化过程中农地城市流转与农地保护.中国农村经济,1998(11)
47.张安录.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农地城市流转机制与制度创新.中国农村经济,1999
48.张安录.可转移发展权与农地城市流转控制.中国农村观察,2000(2)
49.张安录.农业结构—功能—效益对应变换分析.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23(4)
50.张安录.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机制.农业现代化研究,2001,22(3)
51.张安录.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20(5)
52.张安录.美国农地保护的政策工具.经济日报,2004,11月14 日
53.李晓云,张安录.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农地城市流转PSR机理与政府决策.中国土地科学,2003,17(5)
54.李晓云,张安录.从资源禀赋看武汉市农业发展的模式选择.农业技术经济,2004(3)
55.闵捷,张安录.地城市流转规律与特征研究.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4,21(6)
56.康雄华,张安录.土地整理的制约因素与制度创新.中国土地科学,2003,17(5)
57.董捷,张安录.丘陵地区土地整理模式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4,18(1)
58.蔡银莺,张安录.武汉市耕地资源非农化过程中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6)
59.蔡银莺,张安录.武汉市农地城市流转的基本态势及区域差异.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4,21(4)
60.蔡银莺,张安录.耕地资源流失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5)
61.蔡银莺,李晓云,张安录. 农地城市流转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6(3)
62.蔡银莺,张安录.农地城市流转合理配置的可能性边界分析.生态经济,2005(8)
63.蔡银莺,张安录.深圳经济增长与耕地资源流失的计量模型研究.统计与决策,2006(3)
64.蔡银莺,张安录.新时期武汉市加强耕地保护的政策及技术措施.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1)
65.王瑞雪,赵学涛,张安录.农地非市场价值条件评估法及其应用.资源科学,2005,27(3)
66.王瑞雪,张安录.近年国外农地价值评估方法研究述评.中国土地科学,2005,19(3)
67.车裕斌,张安录.中国农地产权的利益集团及其形成.农业经济问题,2004(2)
68.陈竹, 张安录. 农地保护的外部效益测度——选择试验法在武汉的应用[J]. 生态学报,2013,33(10):3213-3221
69.孙海兵,张安录.农地城市流转决策优化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5)
70.孙海兵,张安录.农地外部效益内在化与农地城市流转控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
71.孙海兵,张安录.论农地外部效益与补偿.生态经济,2006(3)
72.孙海兵,张安录.农地城市流转优化决策分析.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3,20(5)
73.盛智颖,张安录.土地垂直管理的制度经济学分析.生态经济,2005(10)
74.陈竹, 张安录, 张雄, 等. 农地城市流转的外部成本测算[J]. Resources Science, 2010, 32(6):1141-1145
75.陈莹,李翠华,张安录.农地生态与农地价值关系研究.中国房地产研究,2005(4)
76.任艳胜,张安录.农地价值与农民福利补偿研究.生态经济,2006(10)
77.闵捷,高魏,张安录.江汉平原耕地资源非农化空间差异分析.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23(6):11-15

78.赵可, 张安录, 李平. 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力——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8): 1323-1332

79.马爱慧, 蔡银莺, 张安录. 基于选择实验法的耕地生态补偿额度测算[J].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7): 1154-1163

80.马爱慧, 蔡银莺, 张安录. 耕地生态补偿实践与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11, 31(8): 2321-233

81.蔡银莺, 张安录. 规划管制下农田生态补偿的研究进展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5): 868-880

82.蔡银莺, 张安录. 基于农户受偿意愿的农田生态补偿额度测算[J]. 自然资源学报, 2011,26(2):177-189

83.崔新蕾, 张安录. 不同区域农地城市流转中选择价值测算[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6):49-54

84.蔡银莺, 张安录. 武汉城乡人群对农田生态补偿标准的意愿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001): 170-176

85.雍新琴, 张安录. 基于机会成本的耕地保护农户经济补偿标准探讨——以江苏铜山县小张家村为例[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1, 32(5): 606-610
获得的奖励:
1.教育部:入选2004年首届“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4年)
2.湖北省学位办:“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1年)

3.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2009)(指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