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北京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教师简介

   魏丽惠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妇产科学会主任委员;第七、八、九届北京市政协

委员;第九、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魏丽惠,女,台湾省彰化人,1944年生于日本,抗战胜利后,2岁随父母回到祖国,1962年进入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学习。1967年毕业

时,因文化大革命,在校待分配1年后,1968年至1970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军部队大学生连劳动锻炼。1970年9月至1975年11月先后在甘肃

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公社卫生所和州医院妇产科工作。1995年12月调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至今。基层的医生经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艰苦生活的

锻炼,使她了解了中国农村的贫穷和落后,致力于要为中国妇女的健康奋斗一生。
   魏丽惠调入北京大学(原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后,一直奋战在妇产科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一线,1978年10月在文革后恢复住院总医师

制度她被选为首批妇产科住院总医师。以后致力于妇科专业的发展.1981年至1982年她到日本京都大学学习, 1年里她完成了导师规定的课题,

并发表了论文,得到好评.作为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部部长的导师在给她的结业评语中写到“在短短的1年学习中她完成了大量的工作,
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我相信并期待她为中国肿瘤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学习结束后,她从日本带回了裸鼠种鼠6只,和实验裸鼠32只,为我

院妇科肿瘤裸鼠动物实验打下了基础。
    她有极高的工作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在其后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她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技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她学习刻苦努

力,肯于钻研,勇于探索,敢挑重担。1986年担任妇科主任以来,完成数千例妇产科各种高难度的手术和妇科疑难病症的诊断和治疗;多次承

担并出色完成院内外疑难病症的会诊。她为妇科学科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加强学科内涵建设。作为科主任,她始终走在学科发展的最前沿。

1986年她到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医杨学志教授和李诚信教授那里学习了子宫颈癌根治术后,在我院妇科全面推动开展了子宫颈癌根治术,并建立

了卵巢癌从手术到化疗的诊疗常规,1995年起,她又建立了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常规,并开展了子宫内膜癌的基础研究。近十年来,随着全球对

国宫颈癌筛查与防治的重视她在人民医院妇产科推动建立了子宫颈癌的筛查制度、临床治疗常规、承担了子宫颈癌疫苗的临床试验.
由于她的努力,建成了人民医院以妇科肿瘤为重点的临床特色。作为学科带头人,她随时捕捉学科发展的信息,除了重视妇科肿瘤的发展,她

还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妇科腹腔镜手术;推动了妇科泌尿学的工作。
   学科不断发展,必须有一支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的骨干队伍。学科带头人的任务,不但需要具有独到的学术眼界,看到学术前沿,指引学科

发展方向;更需要心胸开阔,营造环境,搭建舞台,培养学术骨干让他们能充分施展才能。魏丽惠教授在担任妇科主任的二十余年间,以丰富

的临床经验,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丰富的教学经验,严谨的治学精神,开阔的科研思维,待人诚恳胸襟宽广的态度,推动妇产科建成有

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的群体,为人民医院妇产科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在科内制定了学科骨干出国培养计划,目前全科将近

一半的高年医师有到过美国、英国、德国、瑞典、奥地利、加拿大等地留学的经历。这些学科骨干回来后,开拓视野,思维活跃,为学科走向

世界打下良好的基础。
  她先后培养了五十多位博士和4位硕士研究生,人才济济一堂,使得妇产学科能够不断持续发展。在妇产科逐步建立了妇科肿瘤中心、妇产科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产前诊断中心、生殖医学中心、卵巢癌专业组、子宫内膜癌专业组、盆底功能障碍专业组、宫颈病变专业组、微创治疗组等.现在人民医院科培养出的研究生,有不少已成为本院及各地的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
   培养了人才,还需要搭建骨干人才得以施展才华的舞台,魏丽惠教授通过其学术影响力,在北京大学内部、国内和国际妇产科及其相关领域

发现创造机遇,为人才的成长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她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每年有计划地派青年骨干参加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带领妇科参加

了多个国际多中心性研究,积极建立与国(境)外知名大学或医院之间的协作与互访,包括美国马里兰大学、美国MD.Aderson医学中心、美国

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瑞典卡罗林斯卡大学、德国柏林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加拿大维多利亚医院等。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职业使命感贯穿魏丽惠教授的整个职业生涯。早在1976年唐山发生地震灾害时,她就曾抛下家中不到1岁的女儿,参加

北京市抗震救灾医疗队奔赴灾区,出色完成任务,被评为北京市抗震救灾先进个人。2003年在北京市抗击“非典”中,魏丽惠教授作为北京大

学医学部负责附属医院工作的副主任,自始至终参加了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在人民医院被整体隔离的危难时刻,作为人民医院隔离区的工作

组长,她带领的在院的全体医护人员和住院病人、陪护人员圆满完成隔离任务。
她注意加强与基层的联系,经常带领科里医师到基层、到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开展医疗服务和宫颈筛查,使年轻一代了解基层、加强为基层服务

意识。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作为教学医院,需要医教研全面发展,在建设学科的临床工作、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她注重加强科研工作,多年来她在

妇科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和子宫颈癌的科研上做了大量开拓性和建设性的工作;早年进行了卵巢癌的研究;近十余年来,她率领的研究组又着

重进行了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和子宫颈癌的研究;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财政部重点学科建设基金、校内及院

内基金,前后发表论文近200余篇,编写各类专业著作10余部,在SCI发表了多篇论文,并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和国内各级学术会议发表论文,

引起国际的关注。她先后获得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2007)、三等奖(2004,2008,2009,2012);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技三等奖(2011),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二等奖(2007),北京市科技三等奖(2009,2012)。还多次获得医院和学校优秀党员、优秀教师和优秀科主任;2007年获得中国医师协会第三届中国医师奖,2008年获得北京大学奖教金(北京大学杨芙青、王阳元院士奖),2009年获京大学医学部优秀科主任奖;2010年获北京大学医学部桃李奖和中国女医师协会杰出贡献奖;2012年获得全国妇联和中华妇女基金会慈善奖特殊贡献奖,2013年被评为北京市健康卫士。
   魏丽惠教授还是一位出色的管理者,1995年至2000年她担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兼人事副院长,她配合人民医院杜如煜院长推动了人

事改革,引进了一批科主任,现在已成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学科中流砥柱。1997年她担任了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2000年和北京大学整合后,

她又担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期间她推动各医院间的联合,特别促进了北京大学妇产学科整合工作。2002年作为负责人联合北京大学各

附属医院申报并保持了北京大学妇产科作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的地位。2004年12月推动成立了北京大学妇产科学系,并担任第一任妇产科学

系主任,任期内大力推进各医院间多方位的合作,开办了北京大学妇产科研究生专业课,成立各亚专业中心,联合疑难病例讨论,联合各教学

医院进行教学考核,联合参加国际会议,促进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每年组织学系青年论文汇报和联欢,使北京大学各附属医院的妇产科之间建

立了广泛的交流与协作,或强强联手,或优势互补,或互相提携,保持了在全国的领军地位,也提高了北京大学在国际医药界知名度。2006年

作为负责人和北京大学妇产科学系主任,申报并成功获得北京大学医学部妇产科精品课程,2007年负责申报并获得北京市精品课程。2007年在

教育部重点学科复审中,魏丽惠教授再次作为北京大学妇产科学系的学科带头人,通过复审,继续保持了北京大学妇产学科作为国家教育部重点

学科的地位。
    2010年魏丽惠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领导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获得了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的地位。以学术杂志为依托的学科建设,引进医教

研为基础的传统学科建设模式,是魏丽惠教授大胆的开拓性尝试.在医学部和医院的支持下,人民医院妇产科于2000年创立了《中国妇产科临床

杂志》,经过全科人员的艰苦创业和长期努力,并在2005年被国家科技部认定,正式成为中国核心期刊,正在逐步扩大影响,目前已有十几个

国家与地区订阅了该杂志的网络版。
   魏丽惠教授具有强烈的学科带头人意识、使命感和责任感。她常说学科带头人不可能永远领先,也不可能方方面面领先。学科带头人不但要

具有独到的学术眼界,看到学术前沿和发展方向,争取同行力量的帮助,同时要关注自己团队的成长,结合客观条件为团队的成长创造各方面

的空间和机遇。
   由于她在妇产科学术界有较高的威信,2005年被选为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副会长,中国女医师协会

副会长。北京市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主任委员,曾任中华妇科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与此同时,她还被聘为卫生部卫生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和妇产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担任《中华妇产科杂志》副总编辑,及多种杂志的编委,承担多种专业兼职工作。面对这些她认为,

这不仅是荣誉,更重要的是要为全国的妇产科医师服务,搭建好学术的平台,推动全国妇产科学术发展走向世界。这些是她更高的追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