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黔(1970.6—),湖南湘潭人,武汉大学哲学博士,浙江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后,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美学和设计学。
发表论文
1.《审美中的自我确证》,《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美学卷2003年第6期全文转载。)
2.《诚:从事神心态到审美心态》,《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美学卷2004年第5期全文转载。)
3.《先秦儒家审美之“和”的三个层次》,《宁夏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本文被《新华文摘》2004年第3期论点摘要。)
4.《欧洲城市文化与城市艺术》,《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7年第7期转载。)
5.《从对象化角度看弗洛伊德的美学思想》,《湖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本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6期转载)。
6.《中西语言观的差异与审美境界的生成》,《江海学刊》,2001年,第4期。
7.《中国古代美学对山水美的主体条件的分析》,《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第5期。
8.《黑格尔美学的迷误》,《江汉论坛》,2001年,第7期。
9.《“逸品”审美理想的终结》,《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5年,第3期。
10.《李可染对“意境”的误读》,《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4年,第2期。
11.《先秦儒家美学之“美”的边界》,《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2. “The boundaries of beauty in Pre-Qin Confician aesthetics”,“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Volume 4,Number 1, March 2009.
13.《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对象化问题》(第二作者),《湖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14.《贯穿古今,汇通中西》(第二作者),《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15.《游于边缘求新变》,《文艺争鸣》,2010年,9月。
16.《艺术前途:解体还是泛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1年卷,总第5期。
17.《通往另一世界之途:审美的历史生成》,《东方丛刊》,2004年,第1期。
18.《实践美学的现象学维度》,《东方丛刊》,2002年,第2期。
19.《从〈苍蝇〉看马克思对萨特的影响》,《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20.《马克思的对象化理论及其对美学的贡献》,《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21.《纯粹美与非主流美学》,《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22.《两代人文主义者的悲剧》,《鄂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23.《古诗词用典的文化审美意义》,《华夏文化》,1998年,第4期。
24.《神道之文如何通向审美之文》,《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25.《中西美学本体论比较》,《民族艺术研究》(第二作者),2003年,第3期。
26.《心理化——实践美学发展的一条线索》,《滨洲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27.《石涛“一画”论的美学意义》,《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28.《〈宣和画谱〉中的文人画意识》,《浙江大学美术文集》下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9.《学院派书法成功原因分析》,《浙江大学美术文集》下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0.《怀念传统书法创作模式》,《书法赏评》,2009年,第1期。
31.《乐:先秦儒家美学的审美过程论》,《本体与诠释》第六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第二作者),《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33.《山水画中的“神品”观念》,《中国美术研究》,2006年,第1期。
34.《“逸品”对“神品”的超越》,《中国美术研究》,2009年,第3期。
35.《从工艺美学到技术美学——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期中国设计美学的发展》,《创意与设计》2011年,第6期。
36.《道德的压抑后果与艺术的补偿作用——先秦儒家美学与弗洛伊德美学之比较》,《退溪学论丛》(韩国),2011年6月,第17辑。
37.《论凡•高自画像的艺术符号》(第一作者),《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38.《唐俑显现的唐代审美精神》(第一作者),《设计艺术研究》2012年第1期。
39.《传统中国画论中的环境美学观念》,《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40.《先秦儒家之“文”中包含的“创意”》,《创意与设计》201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