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 教授广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
教师简介

     广州医科大学呼吸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华医学会会长、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广州医学院(现广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院长。福建省厦门市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钟南山教授注重教书育人,在长期的医学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他坚持“学做人与学本领”相统一,将学生的培养融入全程德育的教学实践;他坚持医德内涵就是想方设法看好病的人文追求,不断培养学生医学与人文素质的融合;他注重培养学生的“五性”,即学习上的自主性、工作上的创造性、对病人的责任性、对集体的合群性和对社会的适应性。多年来,他先后培养了品学兼优的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百余人,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团队。 
   钟南山教授是近十几年来推进我国呼吸病专业发展迈向国际前沿的学科带头人之一。通过创制的“简易气道反应性测定法”及流行病学调查,首次证实并完善“隐藏型哮喘”的概念,为WHO所采纳。对我国慢性咳嗽病因谱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阐明了胃食道反流性咳嗽的气道神经炎症机制。创制“运动膈肌功能测定法”,首次证实即使早中期COPD病人也有60%存在蛋白—能量营养不良,制定了补充其基础耗能的校正公式。组织了全国COPD的流调,首次明确了国人的COPD患病率。在2003年我国SARS疫情中,确立了广东的病原学,组织了广东省SARS防治研究,创建了“合理使用皮质激素,合理使用无创通气,合理治疗并发症”的方法治疗危重SARS患者,获国际上最高的存活率(96.2%)。领导全国制订了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咳嗽、SARS、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项目的诊治指南文件。发展并证实含琉氢基的祛痰药物(羧甲司坦)能有效地预防慢性肺阻塞性疾病患者急性发作(减小发作频率)。领衔申报创建成功国内首家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我国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与临床防治工作建设了一个高水平的创新平台。先后主持国家973、863、“十五”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WHO GOLD委员会全球协作课题等重大课题十余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奖项。 
    因工作卓越,近年来荣获“南粤杰出教师”、“广东省第四届普通高等教学名师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白求恩奖章”、“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