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教师简介

宋传中,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1997月5月毕业于西北大学构造地质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全国优秀教师,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级教
学团队带头人,国家级精品课程《构造地质学》建设的负责人,安徽省教学名师,安徽省学科带头人,安徽省地质学会常务理
事,安徽省地震学会常务理事。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被SCI检索30余篇,出版专著1部,教材1部。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中石化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安徽省重大基础研究项目20余项;国家级、
省级教学研究项目10余项。
主要教学工作:
本科生教学:构造地质学、矿田构造、地质学研究进展
研究生教学:地球动力学理论、大陆动力学、造山带研究、造山带与盆地
主要研究领域:
研究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的构造特征、演化规律及动力学,探讨特提斯构造体制与太平洋构造体制转换背景下的地质作用、深部过
程、变质、变形及其成岩成矿机制。以秦岭-大别造山带作为切入点,应用变形分解、构造解析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地球物理资料分
析,瞄准区内中新生代各种构造标志体,研究其变形的三维几何学特征、应变组合图案、运动学方式;量化剪切变形分量和压缩变形
分量,确定变形分解类型,计算华北、扬子两大板块的斜向汇聚因子,分析汇聚拼接过程、时—空关系、增生保存及动力学机制;从
构造物理过程的角度进一步认识秦岭造山带和中国大陆,研究斜向汇聚作用和应变分解类型二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大陆造山带精细的
汇聚过程和形成模式,探索大陆增生保存的大陆动力学问题。以著名的大别造山带、郯庐断裂带、江南隆起带和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为
标志,以中生代特提斯构造体制与太平洋构造体制转换为背景背景,定义“长江中下游转换构造结”概念,研究全球两大构造体制转
换的精细过程,中国大陆中生代构造演化的力学机制,中国东部陆内地质过程模式,长江中下游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