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教授重庆大学法学院
教师简介

教学工作:

2004年9月—至今,在重庆大学法学院主要为法学本科生、法学研究生、法学博士生开设《知识产权法》、《合同法》、《民法分论》、《comparative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comparative civil law》、《知识产权法法前沿问题研究》、《电子商务法专题研究》、《信息法专题研究》等课程;2004年9月-至今,为重庆大学非法学本科生开设了《知识经济与知识产权》、《网络与法律》、《电子商务法》、《新闻法》等课程;2004年9月-至今,指导法学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并参与评阅、答辩,并获得“2012年重庆大学本科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称号; 2009—2012年从事经济法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2014年3月-至今,从事经济法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系2012年重庆市民商法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成员。曾获得2011年“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全国一等奖优秀指导教师;2010年“第十四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市级竞赛”三等奖;2007年1月获得重庆大学讲课比赛二等奖,1999年获得重庆市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

科研成果:

以竞争法、创新与知识产权法、侵权法等为研究方向。近10年来,主持或者主研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0项;独著《信息技术时代的商业方法可专利性研究》(2012年法律出版社出版)系“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合著9本;在《法商研究》、《政法论坛》等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近30篇文章;多次获邀参见研究领域内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发言。2011年获批为全国第三批“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工程”百名高层次人才培养人选。代表性成果选列如下:

一、主持的代表性科研项目

1. 国家级(1项)

(1)主持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技术标准化中的专利劫持及其法律规制研究》(在研)

2. 省、部级(1项)

(1)主持2012年度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专利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在研)

3. 其他项目(7项)

(1)主持2012年沙坪坝区级科委软科学项目:《摩托车产业专利联盟的构建策略研究—以沙坪坝区为研究视角》(已结题)

(2)主持2010年沙坪坝区级科委软科学项目:《重庆市软件产业的专利保护—以西永微电子园为例》(已结题)

(3)主持2012年度重庆大学中央高校人文社科类重点项目:《弃与入:专利侵权惩罚性赔偿研究》(已结题)

(4)主持2012年度重庆大学文科类跨学科自主科研项目重大项目《政府依法治理网络空间的技术规范与法律规则研究》的子课题:《网络信息传播的法律规则与网络舆情引导系统研究》(在研)

(5)主持2011年度重庆大学中央高校人文社科类项目:《网络商业方法专利研究》(已结题)

(6)主持2012年度重庆大学校级廉政课题:《科学不端行为的专利法阐释—以伪造科学实验数据为例》(已结题)

(7)主持2007年度重庆大学校级人文社科青年教师科研启动资助基金项目:《公共政策视野下的电子商务方法可专利性研究》(已结题)

二、主研的代表性科研项目

1.国家级(2项)

(1)主研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个人信息安全法律保护研究》(2011年结题)

2. 省、部级(1项)

(1)主研2006年重庆市社科规划办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数字化重庆建设研究》(2011年结题)

三、出版的代表性著作

1. 独著(1部)   

(1)信息技术时代的商业方法可专利性研究(“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法律出版社,2012.

2. 合著(9部)

(1)知识产权法实务教程(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商业秘密法(参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

(3)专利法体系化研究研究(合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4)知识产权法新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商业标志法(参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6)担保法教程(参编).法律出版社,2010.

(7)电子商务法案例分析(主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

(8)电子商务法教程(副主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9)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合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

四、发表的代表性学术论文(CSSCI来源期刊25篇)

1. 专利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引入抑或摒弃(唯一作者).法商研究, 2013(4).

2. 析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唯一作者).政法论坛,2011(2).

3. 美国《拜杜法案》的重思与变革(唯一作者).知识产权,2009(3).

4. 商业方法专利折戟重来: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选择与对策(唯一作者).知识产权,2011(7).

5. In re Bilski:商业方法专利的死亡抑或再生(唯一作者).科研管理,2011(3).

6. 危机抑或机遇:专利经营实体的是非置辩(唯一作者).中国科技论坛,2012(11).

7. 可为与不可为:即时通讯服务商的信息审查监管义务—兼评 ‘QQ相约自杀案’(唯一作者).学术论坛,2012(5).

8. 现实的需要抑或立法者的游戏:《美国发明法》第18条评介及其启示(唯一作者).青海社会科学,2012(3).

9. 美英两国商业方法专利适格性标准的悖离抑或趋同(唯一作者).重庆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5).

10. 未决之命题:规制专利恶意诉讼的“路”与“困”—兼评新《专利法》第23条、第62条(唯一作者).学术论坛,2010(2).

11. 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权增生的逻辑:经济模式的变迁视阈(唯一作者).社会科学家,2009(10).

12. “需要知道”与“合理期待”—多伦多大学保护个人信息的实践与启示(唯一作者).中国高教研究,2009(4).

13. 商业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异化”与“反异化—以韩国“人类活的珍宝制度”设计为视角(第一作者). 电子知识产权,2007(7).

14. 基于植物新品种保护视角的药用野生植物资源的永续利用(第一作者). 社会科学家,2006(6).

15. 职务发明权属制度变革的立足点—兼论《专利法第三次修改草案》(征求意见稿)第6(唯一作者)条.电子知识产权,2006(9).

16. 理想建筑标准的湮没与追寻:对版权保护建筑作品的再思考. 中国版权,2006(4).

17. 后TRIPS时代地理标志保护的合理边界探微. 青海社会科学,2006(4).

18. 知识产权战略当中的博弈. 电子知识产权(第一作者),2006(3).

19. 制定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思考(第二作者).生产力研究,2006,(12).

20. 对农产品领域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的思考. 电子知识产权,2005(11).

21. 基于二重维度的解读:加拿大规制专利权滥用的实践及其启示—以奥贝泰克公司诉赛诺菲公司为例(第二作者).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4(3).

22.论自由裁量权在停止专利侵权责任适用中的法度边界(唯一作者).重庆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3. 抗辩的法律维度:加拿大专利权滥用原则的最新实践及其借鉴(第一作者).知识产权.

24. 论美国清洁能源的专利制度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第二作者).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5. In Re Bilski:加拿大商业方法专利适格性最新变革的风向标?(唯一作者).科技管理研究(扩展版),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