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心时代的中国思想家>“以仁释礼”的孔子
课程介绍
  本课程从系统科学的立场出发,将我国先秦时代的儒、墨、道、法四大学派,以及老子、孔子、孙子、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等八位思想家纳入共时的框架加以分析,我们便会发现,其各家各子之间存在着循环而有序的网络联系。在这一系统中,任何一家、一子都不占有决定性的地位和解释自身的能力,从逻辑的角度讲,它既是一种思想的发端、一种思想的终结,又是由一种思想向另一种思想过渡的中介环节;而从功能的角度看,以孔子为代表的伦理哲学倾向同以老子为代表的自然哲学倾向之间形成了相辅相成的补充关系,以墨子为代表的宗教哲学倾向同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哲学倾向之间形成了相反相成的制约关系……可以说,这一系统基本上满足了当时的人们所需要的一切意识形态,并在其整体的协调与共生中影响和铸造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本讲介绍
孔子为了恢复周礼,为“礼”寻找到一种内在的情感依据,即“以仁释礼”。所谓“以仁释礼”,就是利用“亚细亚的古代”未被彻底斩断的人与人之间的血缘纽带和亲伦关系,在情感上论证“礼”的合理性。从内心体验上讲,孔子的“仁学”克服了先民在异化中的孤独感和幻灭感。在外在行为上,孔子的“仁学”显然有利于从伦理的角度来维护统治阶级的现存秩序。
扫码下载APP
随时随地学课程
发表了0条评论 共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