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旨在通过陶瓷这一中华文明的经典产物,让人们领会“China”的无穷魅力和伟大创新。课程以中国陶瓷的诞生、发育、演化、外传为主线,系统地讲述陶瓷艺术和陶瓷技术对中国及世界物质文化生活的重大影响,以及对人类精神文明的长期陶冶。课程从陶瓷之路、青花瓷、陶艺的起源、彩陶之美、陶俑之美、陶瓷艺术鉴赏与当代科技的交融等方面进行了专题讲授.希望能让广大学习者从陶瓷的历史背景和审美特点等方面更整体的认识中国陶瓷文化的无穷魅力!
本课程是国内最早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已有15年的教学经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基于主讲教师20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结果,教学方式是国内最早引入体验式互动式,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本课程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导修结合,是每个学生有机会通过行为训练增进健康。本课程主讲教师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术带头人。
本课程分为上编和下编。上编六讲是关于中国传统哲学的主干的讲法,可以说是大通论;下编六讲是关于中国传统哲学枝杈的讲法,可以说是小通论。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思潮是先秦道家哲学、先秦儒家哲学、先秦墨家哲学、魏晋玄学、中国化佛学、宋明理学。
本课程介绍了宇宙各主要层次的结构和演化的概况,包括太阳系、恒星、星系以及星系团等。同时介绍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从原始到现代的演变,以及观测技术和方法不断发展的过程。本课程定位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课程的目标是,使同学们通过学习,扩展跨学科的视野,建立科学正确的宇宙观,了解人类认识宇宙的历史和探索精神,提高自身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
西方文化概论是一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通识课程),该课程从古希腊文化讲起,遵循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论原则,依次对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西方近现代文化的发展演进历程、重要文化现象以及不同时代的时代精神进行深入细致的讲授,帮助同学们不仅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西方文化的各个分支领域,而且也能够准确地把握住西方文化发展的各历史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把西方文化理解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认识西方文化发生、发展、演化和兴衰的全过程。本课程200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评为国家精品课程,课程体系、课程网站和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已经成熟。本次赵林教授所做的13讲课程为“西方文化概论”之古希腊文化部分,较为全面展现了西方文化之源头——古希腊文化的发展演变历程和基本文化特征。
视频课程以月亮为线索,把中国古代描写月亮的古诗词分类详细阐述,分别从哲学意味、审美意象、人格意境三个角度为学生讲解古代诗词作者对月亮的不同理解与感悟。
视频课程精选人工智能领域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介绍,包括人工智能的起源、发展等历史,以及在人工智能领域影响最大的三大学派和他们的认知观,人工智能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另外,对人工智能中几种经典技术做了介绍,包括推理证明技术、问题求解技术;还对机器人学与机器人技术进行了阐述;最后,对人工智能的最新发展进行介绍,包括目前的研究热点计算智能和群智能技术等。
中国古典小说“六大名著”导读课程是一门以本科一二年级学生(或具有同等知识水平并热心古典文化的广大受众)为主要目标,重新设计的素质教育课程。课程将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精华,以《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六部长篇白话小说为主要内容,深入浅出介绍作品所涉及的文学史与文化传统内容,既进行作品的赏析,又对古典小说学术研究的一些基本内容与方法进行了介绍。
该门课程以何镜堂院士提出的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为主线,既涵盖了何镜堂院士从多年设计实践中总结出的“两观三性”建筑理论以及其在该理论指导下的一系列精彩的设计案例,重点介绍了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在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方面的主要探索。
视觉文化批评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结构的课程,它以文化研究为基础,结合多种其它的理论资源,审视和考查各种不同的视觉对象,形成一个新颖的、跨学科的解释框架。课程内容既包括建筑、城市、景观、居所等空间对象;也包括艺术、影像、声音和肢体语言等表意符号体系。其目标在于呈现出如何塑造视觉表象的社会力量与历史过程,以揭示隐藏在视觉体验背后的各种社会生产机制,并对审美、艺术和象征的领域提出诸多的解构性批评。
本视频课程在国家级精品课《中国诗歌艺术》的基础上开设。《中国诗歌艺术》是为非中文专业学生设计的文化素质公选课,自1997年至今已在我校面向全校文理工医各类学生开设十四年,授课学生总数达5000人以上。本课程紧扣中国诗歌特点,谈论涉及诗歌观念、构成要素、表现艺术、诗学常识、阅读态度的诸多话题,如 “诗心”、“语言张力”、“通感”、“用典”等,使受众得到关于中国诗歌的鲜明印象。本课程注重艺术欣赏,启发受众体会、感悟中国诗歌的独特魅力。以每一讲为一话题,每一讲简要介绍相关知识,再选择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结合该话题作精当讲解。
本课程用通俗的语言定性介绍爱因斯坦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黑洞理论和现代宇宙学。有没有黑洞,它有什么特点;什么是弯曲的时空。膨胀的宇宙;可不可能有时空隧道和时间机器。介绍爱因斯坦和霍金的创新经历,他们对科学的贡献。
“哲学通论”是在1994年底由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创建的一门新的哲学专业基础课和人文教养课。此门课程以追问“哲学究竟是什么”为主线,以“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撞击学生的理论思维、提升学生的理论境界”为目标,以探讨哲学的人类性、时代性、民族性、反思性、批判性、派别性和创造性等特性为主要内容,系统地论述了哲学的思维方式、生活基础、主要问题、派别冲突、历史演进以及哲学的修养与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智慧的人生态度。此门课程已先后出版《哲学通论》、《哲学导论》和《简明哲学通论》等三部各具特色的基本教材,其中,《哲学通论》于1999年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哲学导论》于2002年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哲学通论”课程和教材建设与推广》于2001年获第四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该门课程及教材已在高校哲学专业教学和非哲学专业通识课中普及推广,《国家精品课程“哲学通论”在非哲学专业中的普及与推广》于2005年获第五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工程院首批院士谢礼立教授将为您介绍地震的概念、发生的原因,并对地震灾害的特点进行全面的阐述。通过大量的案例,谢礼立教授告诉我们: 地震灾害也是可以有效地减轻和防御的。通过对新中国成立60余年以来的防震减灾进程的回顾,谢礼立教授分析总结了我国的防震减灾的经验教训:为了实现国务院制定的防震减灾目标,当前必须将防震减灾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灾前的有效防御措施上。日本东部大地震引发了巨大的海啸,进而引发了全球的核危机。谢礼立教授对此事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本课程高度凝练有关中国戏曲史、戏曲名著与戏曲舞台表演艺术等专题进行讲授,唤起大家对戏曲艺术的热爱之情,让大家了解戏曲的基本知识和欣赏方法,以期对加强普通大学生的艺术修养、中国戏曲的传承和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本课程是为全日制本科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重点讲授学习的类型、各类学习的心理机制,以及各种学习方式的适用条件,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对学习心理的系统认识,为其有效学习和未来从事教学提供科学的心理学基础。本课程不仅适用于本科生,也适用于各级各类学校的任课教师,它还可以为家长指导孩子学习提供参照。
本课程以浅显易懂的方式介绍核科学的基本知识,发展简史和启迪,核科技研究的基本工具与手段,核技术在能源、武器、生命、医学、物理、化学、材料、考古等广泛领域的应用及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辐射人体效应的科学评价及防护知识。
本课强调基础,突出前沿,不求面面俱到的讲述,而是侧重政治与文化两条线索,力图从宏观的、长时段的角度,使同学对中国古代史有基本的把握。教师结合当今史学界的前沿研究成果,引导同学对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思考、剖析,使非历史专业的学生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从中体味学术研究的规范与魅力。
演讲与口才是一门艺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的发展,演讲与口才已经成为现代人适应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能力,其作用越来越大。演讲是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交际的重要技能;是求职成功的桥梁;是树立自我形象的渠道。开设此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为今后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打下良好的基础。该课程主要介绍演讲与口才的实用知识,各种演讲词的写作方法;介绍演讲、辩论、求职等通用口才的技巧等职业口才的技能。强调基本知识理论与实际训练相结合,突出人文性、交互性、参与性、操作性,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演讲与口才技能,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养成特定的职业口语风格与从业规范。
基于王阳明心学体系之结构的全面把握,本课程比较全面而系统地讲解、阐述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对其思想体系中的一些主要观点或命题,如“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外无物”等等,既结合阳明的生平行履,又结合宋明理学发展的整体脉络而予以细致讲解。授课人以其对王学的多年研究为基础,融入其研究的心得,语言平实,深入浅出,且对王阳明的一些主要观点提出了独特新见,对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王阳明心学思想的精髓,可谓良好之阶梯。